朱棣杀死三千宫女的原因
朱棣为何要杀死三千宫女?这些宫女犯了什么罪?朱棣杀死三千宫女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朱棣杀死三千宫女的原因是什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朱棣杀死三千宫女的原因:
此人虽贵为皇室子孙,但是一直得不到他老爸的看重,这也让他很郁闷,但在众人面前从不表露,总是一副谦谦君子的姿态,他老爸可不吃他这一套,任他怎么装,就是油盐不进,不带答理他,对他也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这让他心里很憋屈,都是孩子,差距怎么可以这么大,后来他老爹死了,这下可是没人管了,把自己大侄子的位子给抢了,不说,还赶尽杀绝,生怕他回来坏事,我们的郑大人下西洋就有人说是去找他的大侄子。但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至于这货杀宫女的事情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吧。然而他为什么要去杀那些宫女的,有什么目的?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好吧,说心里话,我对他是怀有一定的偏见的,真心不是太喜欢他,是,他是通过各种手段,最后登上了那个皇帝的位置,可是付出了多少人的性命呢,我不否认他的优点,还有功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古今能够成就大事情的人那个不得有那么点手段呢。为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的朱先生也是费了功夫的,自己经营了那么多年,不露声色的,为的也是有那么一天,然而有他的缺点却不得不说,人家都说要成事情必须心狠手辣,不能心慈手软,在他这里,完全印证了这句话,不得不佩服他,对于手下的人心狠手辣,自己则是对周围的人始终是有一个防备之心,喜欢猜忌周围的人,包括他的贴身的侍卫宫女,虽然说不能不防着别人害自己,但是他这也太过了,另一方面,心肠狠毒,对于其他人的错误也很少容忍。性格比较执拗,也就是有点死心眼。这点跟他老爹很像,杀人从不眨眼,都是瞬间的事情。这样的性格也给以后的事情的发生留下来隐患。
具体来说,他的性格的不好的地方也是成就了他的地方,历史上说的在他的有生之年里像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有很多次,但是有的确实是发生的,可能没有记载下来或许又是因为什么其他别的原因,总之此人的暴戾程度与古代的许多暴君都差不了多少。
要搞明白他杀宫女的事情,确实有点复杂,但是仔细看来却并没有多难以理解,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他刚刚登上大位,国家也很稳定,人们的生活也不错,于是也像其他的太平的君主一样,开始享乐,不过这也再正常不过了,一个皇帝,是吧,三宫六院很正常的,此时算是个契机,一位棒子国附近也就是现在朝鲜的一位美女得到了他的心,每天花天酒地的,也挺满足的。可是这个人啊,就是不安分,天生就不是那安于享乐的人,不然说他更比他的大侄子适合当皇帝呢,这也不算瞎说的,人家确实是有点技能,不然要操持这么一个大摊子,普通人谁行,没几个人敢说他能把。
就这样,逍遥的日子没过几天,看北方不太稳定,自己非得亲自上场,确实,呆的没意思了,闲不下来了。那家伙,带着自己的部队,人家声势本来就大,不过也没辜负这阵势,一路杀来很是顺利,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打赢了,回家路上自己爱妃却死了,这让他心里那是一个苦啊,难过啊,自己的媳妇就这样死了,主要是还那么年轻,那么漂亮,还没给自己留下一男半女,就撒手去的了 ,这也太突然了,他是在是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就在他万分伤心的时候,有人给他打了小报告,说是有人毒害他的爱妃,而后正在气头上的他,不管那么多了。一气之下把跟这件事牵连的好多宫女全部杀了,那叫个惨啊。主要还是两个宫女的矛盾却害了好多人。事情并没有结束,而后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都成了他杀宫女的导火索,平时他也是很在乎外人的看法的,毕竟,他是个很检点的人,当然周围的人也不可以胡作非为,后宫听说有人与太监私通,本来吧,是件小事,这种事,古来就有,其实并不新鲜,可他抓住不放,非要彻查,这一查倒好,私通的宫女自杀了,却查出来一个更要命的消息,宫女们要加害他,这下好了,最后后宫牵连的几千名宫女全都被杀了。
或许吧,可能还有更多的或许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但是事情到了这里,我们也只能是感叹了。
明成祖朱棣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变,起事攻打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元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