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吴湘案的趣闻
震动朝野的吴湘大案,起始不过是打秋风而不着?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唐朝吴湘案的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唐朝吴湘案的趣闻:
公元845年,大唐王朝出了一件通天大案——吴湘案。说它通天,倒不是因为牵连人数多,事实上这案子牵连人数极少,最为核心的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出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案情也不算特别严重,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既然案子不大,为什么就说它通天?
原来,这案子一出来时,是淮南节度使李绅给审理的。李绅本年已经74岁了,也早是名动天下的大人物。现在的小学生都会背的那首《悯农》就是他老人家写的。字字关情,句句爱民,是首高大上的好诗。只可惜,成名前的李绅心中装着百姓,发达了之后,心里装的可就是上司了。
这案子,一到他手上,他立马开始审理,一刻不耽误。他派人抓住吴湘,打入大牢,判处死刑。因为是死刑,必须得经朝廷批准,程序还是得走的。这案子一到中枢,官员们慎之又慎,这可是朝廷命官的案子!稍有政治经验的人都明白一件案子固然重要,重要的是背后千丝万缕的背景,谁知道哪一天出来的就是大佬们的人?经过抽丝剥茧地细致分析,谏官们集休发声,认为这里有冤情。御史崔元藻奉武宗之命前往扬州复查,发现吴湘贪污属实,但款项极少。这罪,按《唐律》第一条第五十条,都只是打板子,重一点就要判刑,但最大的罪不过就是流放二千里,吴湘连流放的等级都不到,更不用说死了。至于强娶民女,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吴湘不该死,但是李绅最终却把吴湘给送上了断头台。
看李绅年轻时的诗作,人人都能感觉到里面透露出的爱国爱民之情,何以到了将死之年,还会如此心狠手辣?这里面自然不是一句嫉恶如仇能说得清的。原来在当朝政党团体中,李绅属于李德裕的李党。一句话,李绅能有今天,全是托李德裕的福,而判吴湘死刑,就是在报他的大恩。
吴湘是牛党人?不是,其实他本人和李德裕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倒霉催的是因为吴湘是吴武陵的侄子,吴武陵得罪了李德裕!单纯来讲,也不是吴武陵得罪了李德裕,而是得罪了李德裕他爹和他爷爷。
吴武陵本人性格极端不好,暴躁,轻浮,跟很多达官贵人都有过冲突。说个事证明一下这人的品行。当年李渤出任桂管观察使,吴武陵当他的副使。按朝廷惯例,副职上任,要举行一个酒会,由副使拿着箭袋上前。李渤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在球场设宴,酒喝高了,身边的妇女们就全都来了。吴武陵本来还想多表演一番,看着看着,不对劲,发现有女人聚在棚上看他,这等侮辱怎么受得了?于是,他走上高台,盘起腿来,提起裙子就尿了尿。李渤觉得这是对他本人的侮辱,下令要砍了他,幸好校官们认为是酒后气话,当不得真,押起来就好。真把人给砍了,万一李大人酒后醒来,朝他们要人,怎么办?
这事吧,很能说明问题。吴武陵这事做的有失恰当。长官的确是有失厚道,但当众尿尿,未免有点过头。这还是碰上个好心的校官,否则因一泡尿就丢了老命,真的成天大笑话了。
老了老了还这样做事,年轻时得罪李德裕就不奇怪了。
原来当初吴武陵还是个举人,他到州长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那儿去打秋风,不过是想着自己以后飞黄腾达,这会儿向州长要点物质资助。但是李州长对这个毛头小伙子不以为意,态度上自然就不怎么的。平心而论,要人家堂堂州长对你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子点头哈腰,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稍有自知之明的人也不会去自讨苦吃。可吴武陵胆子奇大,不但去了,还张嘴了。一般人,得不到也就算了,将来再好好努力压过他的风头就行了。但是吴武陵,到处搜罗李州长的丑事,搜索不到,就去找上一辈的事。在他细心寻找之下,竟然发现当年李州长的爹非常落魄时也曾干过类似的事,那就是晋见名人宋甄,吟诗拍马,讨得一点薄礼。这事对于李州长来说,是有点丑。在知道吴武陵写成文章后,他找了个人,趁着天黑把吴武陵叫到府衙,送了一大笔钱,希望这事就给抹过去。
这是威胁啊,赤果果的。吴武陵也不怕人后招,还大咧咧地接受了人家的东西。李州长后来官至宰相,在过问最高级别考试时,得知吴武陵也在其中,就想起当年的羞辱。可惜主考官会错了意,以为领导提的人名就一定是恩人,把吴武陵给录了进去,等到皇帝派来宦官抄录名额时,才发现于事无补,李宰相深恨吴武陵这个粗汉上榜,可又无力回天。
堂堂宰相,竟然有把柄捏在人手里,还白白损失财物,被人给羞辱,这事怎么能翻过去?所以,吴武陵官运蹭蹬,在所难免。他自己本身还是很有才能的,可是如此轻浮,怎么会没有敌人?他自己的官途坎坷,连带着吴家其他人也跟着倒霉,个个上了李德裕的黑名单。吴家人不犯事还好,一犯事就往死里整,这不,吴湘就被人拉上前台,往重了判,往死里揍。
吴武陵打秋风不成,竟然把人家的隐私挖出来进行勒索。固然可恶,但也罪不致死。吴湘有罪,贪污受贿,的确该。但是罪不致死,只可惜,他的叔叔生生坏了他的命。当然,这事也要是看对手的,如果不是李德裕这个下流宰相,他们最多也就是一辈子不顺,不至于人头落地。
或许这也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的注解吧?
戏剧性的是,两年后即公元847年,永宁县尉吴汝纳提出上诉,要求为弟弟洗雪冤屈。新任唐皇帝宣宗的大力参与,最终真相大白,因为李绅已死,只好削夺爵位,判处子孙不得入仕,而罪魁李德裕,直接从太子少保的位置降到潮州司马,这一闹剧才得以结束。
吴武陵的简介:
吴武陵,(约784一835),初名侃。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人(注:唐时贵溪建县,属信州,明清时属广信府,府治在今上饶,但1983年后贵溪市划归鹰潭市管辖,故说是信州人没错,但如今仍说是上饶人则不妥当)
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柳宗元不在赦归之列。他们在永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 吴武陵北归长安后,曾主持北边盐务,太和初(828)入为太学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后遭权贵构陷,贬为潘州司户参军。
一生坎坷,无异于柳宗元。他复归长安后,曾向宰相斐度陈述柳宗元的不幸,"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旧唐书·吴武陵传》)。在给工部侍郎孟简的信中说:"古称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电射,天怒也,不能终朝。圣人在上,安有毕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刘二韩皆已拔拭,或处大州剧职,独子厚与猿鸟为伍,诚恐雾露所婴,则柳氏无后矣。"希望将柳宗元从边地调回,改变境遇。谁知正当事情稍有眉目时,宗元已病逝柳州,成为武陵终生遗憾。《新唐书.艺文志》载:吴武陵有书一卷,诗一卷,《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