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朱棣酷政的历史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朱棣酷政这大家都知道,可是甚至要求百姓一户一年上缴国家一匹马驹,这是否有点过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朱棣酷政的历史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朱棣酷政的历史趣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在朱高炽颁发的大赦令中特别有意思的一条,就是废除了老爹朱棣在位期间,要求每户人家一年必须为朝廷提供一匹马驹的规定。

  这条大赦令在今天看来特别搞笑,但是在当年,这条命令却大得人心。

  这是为什么呢?

  大明朝一户一年上交国家一匹马驹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马的作用特别大,在生产、运输极为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军事上,马的作用就更大了。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北方的残元势力时刻威胁北京的安全,朱棣五次远征蒙古,打击残元势力,这样,战马的需求量就更大。

  相对于蒙古残元势力来说,明朝驯马及养马的能力要落后,所以,朱棣下了严令,要求国内每家每户一年必须要上交给朝廷一匹马驹,经过国家的饲养后,用于远征蒙古。

  要求每家每年上交一匹马驹的赋税是很苛刻的,如果上交不了,要交很多的钱来抵。马驹的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母马是否能怀孕,马驹出生后能不能存活,但是朱棣不管这些,如果交不上来,就要严厉惩罚。为此,在朱棣一朝中,曾经发生过多起惨案,很多人家卖儿卖女,甚至卖老婆,目的就是为了给政府上缴马驹税。

  朱棣兴建马神祠

  好武的朱棣,一生的最大的理想,就是远征蒙古,而马是必需品,所以在京城建立了祭祀马的神祠。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在莲花池兴建马神祠,由官方礼仪祭祀,期望更多的良马出生,有助大明国运。

  祭祀马神的种礼节还十分繁琐。夏天祭祀先牧神。先牧是最早养马的人,去除顽劣的马,保留优良的马。秋天祭祀马社神,马社是最早乘马的人。 冬天祭祀马步神。马步神是马害之神,祭祀它,目的是防止马受到伤害,能多存活,多长成优良的马。

  朱棣一生五次远征蒙古,虽然打击了残元的势力,但是因为要征收各种赋税做远征军饷,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灾难。

  朱高炽取消马驹税

  朱高炽 登基后,取消了马驹税,改为一户人家两年上缴一匹马驹,并由官府出钱,赎买那些被卖掉的亲人,此举受到当时人们的拥护,缓和了社会矛盾。

  此外,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明成祖朱棣的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变,起事攻打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元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