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姜子牙真能预知未来吗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姜子牙算命真能预知未来?也许神机妙算是一个骗局!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姜子牙真能预知未来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姜子牙真能预知未来吗:

  占卜术一直被传的很神奇。不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就连正史中,也记载了不少大神预知未来、未卜先知的故事。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至于我,我相信宇宙中自有大能,或许能够预知未来,操纵一切,但是,至少是我眼前所见,都是骗局。

  在《封神演义》的第16回故事中,写了姜子牙如何神机妙算、预知未来的两个故事。故事的效果很给力,姜子牙一举成名,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姜子牙的命馆算命。姜子牙每位客人收取五钱银子,起价颇高,但客源不缺。姜家一举脱贫,马氏也欢喜无限。

  那么,姜子牙真的能够神机妙算吗?我说姜子牙是个大骗子,有什么证据呢?

  我先把姜子牙神算的两个故事叙述一遍。大家看看能不能在叙述中,自己发现问题。

  因为降伏五路神,姜子牙展现出神奇的道术。在马氏的请求下,宋异人给姜子牙开了一个命馆,地址就设在最为繁华热闹的南门大街上。

  经过四次做生意的挫折,姜子牙吸取教训,在新开命馆时,非常注意宣传工作。他一口气在命馆里外贴了三幅对联:

  其一、只言玄妙一团理,不说寻常半句虚;

  其二、一张铁口,诚破人间凶与吉:两只怪眼,善观世上败和兴;

  其三、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和之前卖笊篱、卖面粉不同,姜子牙一改往昔的沉默低调,他这三幅对联中充斥着傲气和霸气。

  第一幅对联,姜子牙表示,本人绝不扯淡,说得都是真理。第二幅对联,姜子牙不但说自己能够道破个人凶与吉,甚至连国家的兴衰都能够看破。第三副对联,原指袖子很大,里面另有乾坤;喝醉酒之后,日子就变得很长。此处,姜子牙表示,自己身怀异能,法术通玄。

  按照常理,姜子牙如此卖力宣传,应当获得很好的效果。可是,现实恰恰相反——估计是姜子牙的对联贴得太多,牛皮吹的太响——结果,足足四五个月,姜子牙的命馆竟然一个生意也没有!

  大约在命馆开张半年左右,终于有第一个客户上门。这个客户叫做刘乾。

  这刘乾不知道怎么的,路过命馆,看到姜子牙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就走过去猛拍了一把桌子。姜子牙揉揉眼睛醒来,问来人干嘛。刘乾就问:“且问先生‘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对联怎么讲?”大家听听这问话就能明白,刘乾是来踢馆的。姜子牙很冷静,回答说:“袖里乾坤大,乃知过去未来,包罗万象;壶中日月长,有长生不死之术。”刘乾一听,认定姜子牙口出大言,吹牛皮。于是,他主动提出了算一卦。如果准,厚礼相谢;如果不准,就把命馆给拆了。

  姜子牙说:“此卦要你依我才准。”刘乾答应。然后,姜子牙写了一个帖子,上面有四句话,让刘乾前往,所有事情必定会如帖子上所写,一一发生。刘乾拿过帖子,上面写着:

  一直往南走,柳阴一老叟,青蚨一百二十文,四个点心两碗酒。

  刘乾于是担着柴,出南门而去。走了好一段路,在柳树林旁边看到一座宅院,院门口站着一个老头,伸手招呼说:“柴来!”老人问刘乾柴火要多少钱一担。姜子牙帖子上说刘乾卖柴可以得120文铜钱,于是刘乾故意说,自己这担柴,只卖100文。老人家一听,说:“看看好柴乾的,好困子大,就是一百文也罢。”老人家毫不还价,答应给100文。

  老人家入门去拿钱,刘乾看院子里落下一些柴叶子,就用扫把扫干净了。老人家出来,很高兴说:“老哥!今日是我小儿毕姻,遇着你这好人,又卖的好柴。”然后,老人家让仆人端出四个点心,一碗酒,还有两封钱来。老人说,一百文是柴钱,还有二十文,“今日是我小儿喜辰,这是与你做喜钱,买酒吃”。

  刘乾一看,又惊又喜,一路跑回来,在命馆前大叫大嚷说:“姜先生真神仙也,好准课;朝歌城中有此高人,万民有福,都知趋吉避凶!”

  以上,是姜子牙预知未来的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相对简单。姜子牙与刘乾要算命的钱,刘乾舍不得给,就另外拉了一个人来算命。

  那个人是个腰束皮带,行走如飞的公差。刘乾赶上,抓住那公差,要他算命。公差说:“我有紧急公文要走路,我不算命。”刘乾表示,姜子牙算命很准,今日对方不算命不成。若不算命,自己就跳河而死,赖上那公差。公差没有法子,只能走进命馆——此时命馆已经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公差挤进去,说自己有紧急公务,就不算命了,直接抽了一个签。姜子牙看了签,写了一句批语。批语说:

  “此卦逢於艮,钱粮不必问,等候你多时,一百零三锭。”

  公差问要多少钱一卦,刘乾讨要了五钱银子。五钱银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明代——《封神演义》虽然是商朝故事,但这些社会风俗,更多是比照明朝——一两银子=十钱=1000文铜钱。五钱银子那就是500文钱。

  公差无奈,付了钱后赶紧走人。过了两个小时后,公差押着钱粮回到姜子牙的命馆。当着众人的面,这公差宣布:“姜先生乃神仙出世,果是一百零三锭,真不负五钱一课。”

  以上,是姜子牙神机妙算的第二个故事。

  原文说:子牙从此时来,轰动了朝歌军民人等,俱来算命看课。五钱一命,子牙收得起的银子,马氏欢喜,异人遂心。

  对于姜子牙的命馆生意为何从门可罗雀突变为火爆异常,原著归结为“时来”,时来即运转。之前倒霉,是姜子牙时运未到。如今时运到来,姜子牙就发达了。

  这时运到底是什么呢?虚无缈缈,无迹可寻。我觉得,作者是故意如此说,迷惑读者的视听。在我看来,姜子牙的两桩预知未来的传奇故事,都不过是姜子牙苦心经营的一个局。

  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即姜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曰吕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

  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

  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军士斩首示众。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昌乐县营邱镇驻地)。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为逃避战乱,祖孙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带。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

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