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宰相裴炎的趣闻
唐朝时期,裴炎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托孤宰相助武则天踹掉唐中宗,却被武则天杀了,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托孤宰相裴炎的趣闻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托孤宰相裴炎的趣闻:
武周代唐时代,哪些人是李唐的死忠分子,哪些人是女皇的御用打手,往往一句话也说不清。大多数臣子还是跟着风向去的,咱们用上帝的视角去看,自然会觉得他们很傻,但事实上人在局中,有时候也不能清醒,就如裴炎,这个谥号为定性为“忠”的一位传奇,在李唐王室看来,他忠于武后,在武周集团看来,他又是忠于李氏,谁又说得清呢?
据说裴炎这个人生性宽厚,不苟言笑。不苟言笑一定是真的,世家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得学会这一套,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那不就等于是让政敌来给自己捅刀子呢?你看人嵇康二十年不怒不笑的,多好的功夫?虽然嵇大师这样的有些夸张,但该哭的时候却笑,该笑的时候却哭,出卖自己是小事,甚至牵连家族的例子,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所以,裴炎常年表情严肃,可能性大得很。
说他宽厚则未必。想当年裴行俭大破突厥,把阿史那伏念等头领全部抓住了,此前曾答应过,缴枪不杀的。但是裴炎却提出了“窘急而降”的理由,一口气杀了五十四个人!杀一两人还可以理解为杀鸡给猴看,但你一口气提五十多人头,算怎么回事?而且斩杀降将,历来不祥。最关键的理由竟然就这么一句!在裴炎看来,阿史那氏等人是被迫投降,所以以后一定会再次反叛,为保安全,全灭!阿史那泉下有知,该问问他裴炎,人家好好的做着头领,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要投降?谁不是走投无路才放下武器?何况,可能再反,并不代表就真的反了。裴炎是个好学分子,他在弘文馆苦读过十年圣贤书,可是他仍然净化不了内心对裴行俭立下大功的妒念,让国家丧失了应有的信誉。想想,这就连基本的诚信都离得很远,甩开宽厚奔了几十条大街了。
裴炎从司仓参军做起,尔后做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直到公元680年,他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他这个宰相倒是名正言顺的有权力,公元682年,唐高宗前往洛阳时,就命裴炎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
裴炎与李显的关系,按情理来说是比较好的。李显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暗弱的李治和强势的武后,李治驾崩后,他们面对的就是强悍的武后了。只是,就算是联盟式的阵营,也不会是铁板一块。作为宰相,裴炎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作为皇帝李显,自然希望扫开自己前面的两个绊脚石,一是武后集团,一是宰相集团。
李治去世,李显上台前,裴炎做了什么事呢?李治虽然性格懦,但是并不傻,相反还很聪明。他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样的话,很明显,只有在没办法处理的关乎国家生死的大事决断不了时,才去听听武后的意见。但是裴炎擅自作主,事实就变成了:“中宗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武后掌握了所有权力,一切都得听她的!裴炎这么做,很掉分。很伤李显的心。李显身为一国之主,却没有什么权力,想想也挺气闷的。他上任后第二年正月,准备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提拔自己奶妈的儿子为五品官。当上皇帝,那还不是想提拔谁就提提谁?要不然当这个皇帝干什么?这本是人之常情。只是裴炎不这么看。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给点财富,作宰相的可以睁只眼闭只眼,但是朝廷的官职,尤其是侍中这重要的职位,不能轻易丢出。李显不听,负气一说:就算是给个国家给他岳父又如何?裴炎急吼吼地把这事告诉了武后,于是,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睿宗上位,而裴炎被封为县侯。
裴炎是托孤大臣,按理来讲,应该是与李显抱团的,可是他想借武则天之力打击李显的目的没有达成,反而因用力过猛,或者说是错误地估计了李显的实力,硬是把李显给整下了台,他自己一不小心成了定策功臣,在得到封侯之时,估计也是喜忧参半吧。
这件事,最终让人们把他定性为武氏鹰犬。其实无论他承不承认,武则天是借他的手端掉了中宗,他也在有意无意间帮了武则天一个大忙。不过,他后来频繁触怒武则天,有些奇怪。
睿宗上台后,仍然没能掌握大权。武氏集团要求立武氏七庙等等虚名,裴炎立刻搬出吕后的典故进行反驳,武则天虽然退了一步,没立七庙,但仍然尊父祖为王,变相打了他一个耳光。
后来,武氏集团要踢掉李元嘉李灵夔等,其他的宰相们都保持沉默,只有裴炎极力反对。面对这个裴炎,估计武则天想杀他的心都有,简直就是墙头草嘛。
徐敬业扬州起兵,裴炎趁机逼武则天还政。武则天的人马御史崔詧第一时间跳出来攻讦,认为他身为宰相,不想着征讨叛乱,反而想着夺权,一定有异心了。
宰相入狱,而且又是带着有异心这样的罪名,再结合武则天的性格,想活着几乎是不可能了。尽管当时许多人都为他辩护,但是武则天一句话撂下了:“裴炎有造反的意图,只是你们不知道。”只要有意图,那就可以定罪了。最高领导说了他有反心,那他就一定会反,什么时候反,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久,裴炎被斩杀在洛阳都亭。尔后,为他说过话的人全都倒了霉,宰相刘齐挺被贬吉州,胡元范被流放,程务挺被杀……
唐睿宗复位,追赠裴炎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为忠。
裴炎是个忠烈的好同志吗?也许是吧。
裴炎的简介: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朝宰相。
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洗马裴,以明经及第,历任濮州司仓、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侍中。唐中宗继位后,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
684年(光宅元年),裴炎支持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改立唐睿宗,封河东县侯,不久因反对立武氏七庙而得罪武则天。徐敬业起兵后,裴炎主张还政睿宗,被诬以谋反,斩于洛阳都亭。后被平反,追赠太尉,谥号忠。
人物评价:
刘素:炎居中执权,亲授顾托,未尽匡救之节,遽行伊霍之谋,神器假人,为兽傅翼,其不免也宜哉!
刘昫: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宋祁:异乎,炎之暗于几也!知中宗之不君,不知武后之盗朝,假虎翼而责其搏人,死固宜哉!
张燧:母后临朝,如吕氏、武则天,此国家大变也。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
蔡东藩:中宗欲以天下与韦玄贞,无非是一恨语,不得作为实谈,裴炎果忠于事君,何妨委曲调护,今日不从,期诸他日,讵必急白太后,密谋废立耶?炎只知有武氏,不知有中宗,而其后卒为诸武所倾,枭首都亭,是何若强谏中宗,誓死廷前之为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