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做生意的趣闻
姜子牙能成为一国贤相,为何做生意却屡次失败?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姜子牙做生意的趣闻,看完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姜子牙做生意的趣闻:
姜子牙是《封神演义》主人公。
在书中,对其为相后如何治国治军的描写极少,反倒记载了大量早年坎坷、屈辱事迹。一方面是因为史料缺失。正史中仅仅是说,周朝兴起,多半是姜子牙之功,但是,姜子牙究竟有何功劳,并无记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者为民间文人,充分了解民众心理。相比逆袭之后遥不可及的富贵生活,老百姓更关心主人公如何从草根走向崛起,期间有着怎样的辛酸与坎坷。想到那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早年也曾经经历种种糗事,老百姓会哈哈大笑,并在大笑中找到安慰,觉得大人物也不过如此!
只是,这份安慰实在过于卑微。
《封神演义》第15回,就用了整整一回的内容来描写姜子牙下山之后的悲催生活。
姜子牙的倒霉,似乎是从遇上马氏开始。
马氏,在古代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这个活了六十八岁,依然还是黄花大闺女的老处女,在嫁给姜子牙后,就一直逼着姜子牙去做这做那。可是,无论姜子牙做什么,最终都是失败。
姜子牙能统率百万大军,治理万千百姓,辅佐武王开创八百年周朝天下,为齐国开国之君。如此英雄人物,为何就做生意屡遭失败呢?
我们简单了解下姜子牙做生意的失败经历,或许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
姜子牙做的第一个生意,是卖笊篱。
现在多数人家煮饭都是用电饭锅,可能不知道笊篱是何物了。
什么叫做笊篱,就是用竹子编制的一种勺子。因为是竹子编制,有较小空隙,不能用来舀水,主要用来捞饭。
三十年前的农村,笊篱还随处可见,我小时候家中也有。早上,在大锅中放入许多水,一些米。大火烧开水,锅中的米已经有一点熟,但又还没有熟透。这时候,用笊篱入锅,把半熟的米饭捞起大半。锅中剩下一小部分米,用小火煮熟成米粥。
在古代,用来捞饭的笊篱(也可以做漏勺使用),以及舀水的瓢(半边葫芦),几乎是每户人家必备的工具。
姜子牙去义兄宋异人家的后园,砍了些免费的竹子,劈成篾条,编成了笊篱,第二天挑了一担,到三十五里外的朝歌城中去卖。
姜子牙入城一天,到晚上回家,一个笊篱也没卖成。
姜子牙忙碌了一天,腰酸背痛,一到家就指着老婆大骂:“娘子你不贤,恐怕我在家问着,叫我卖笊,朝歌城必定不用笊。如何卖了一日,一个也卖不得,倒把肩头压肿了?”
在姜子牙看来,自己没有卖出笊篱,根本原因是朝歌城百姓都不用笊篱。是老婆马氏故意戏弄他。
事情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马氏说得好:“笊天下通用之物,不说你不会卖,反来假报怨。”
在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需要笊篱。朝歌城中的百姓就不吃饭,不喝粥了?关键问题在姜子牙身上,是姜子牙不会卖。必定是姜子牙入城,也不知道叫卖,也不懂得拉客,又不知道笊篱的行情。如此一来,就是有生意也会跑掉了。
不懂得宣传,不知道包装,是姜子牙做生意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两夫妻吵架,惊动了宋异人。宋异人提出,自己家还有一些发芽的麦子,不如就让姜子牙磨成面粉,担到朝歌城去贩卖。
姜子牙依言做了。第二天担着两箩重重的面粉,前去朝歌城。因为他不开口叫卖,谁也不知道他箩筐里是什么。大半天过去,一两面粉也没卖出去。到南门时,姜子牙累了,就坐在城墙根下歇息。这时有个路人经过,无意中看到姜子牙的面粉担子,就提出买一文钱面粉。姜子牙想,虽然是极小的生意,也算是开张了吧。
正在此时,南城军营中,一天训练结束,放炮解散队伍。因炮声,惊走了一匹马。那马冲出军营,在大路上狂奔。行人纷纷闪避。
本来,姜子牙所在地方,距离军营还远,完全可以避开。可是,姜子牙修道多年,虽然懂得些法术,可是,对于人情事理却犹如孩童一般。他放下担子时,本应当收拾好担绳索,以免绊到路人,或被他人绊到。可那姜子牙,把担绳撒在地上全不管。马冲过来,姜子牙躲过了,可马蹄却带走了担绳。眨眼功夫,就把一担面撒得满天飞。
姜子牙手中抓了一把面粉,卖了一文钱。然后,全身白白的,担着空箩筐回家了。
回到家,姜子牙怒气冲冲大骂老婆是贱人,马氏也不服气,大骂姜子牙就是吃货,什么本事也无。还是多亏宋异人来劝架,一场风波才过去。
毫无经验,且没有谦虚好学之心,是姜子牙做生意失败的第二个原因。
宋异人安慰姜子牙,做生意最重要就是运气。此前两次失败,都是姜子牙运气不好。宋异人提出,让姜子牙负责一家酒店,如此一来,也不用走街串巷,太辛苦。
宋异人那家酒店靠近南门。南门附近乃是朝歌军营重地。朝歌城中有十万守军,许多士兵都是宋家酒店的老客户。按理来讲,任凭谁来做酒店掌柜,都可以赚得钵满瓢满。
可是,事情就是这么怪。等姜子牙接管酒店的那天。他把各种酒肉饭菜准备得好好得,可是,当天中午竟然下起了大暴雨。武成王黄飞虎下令,暂停一日操练。大夏天天气酷热,还没到傍晚,那些猪羊肉、各种点心就都酸了。姜子牙无奈,只能让伙计把食物都处理了。
书中评价说:一则子牙乃万神总领,二则年庚不利。什么意思?就是说,因为姜子牙是万神总领,诸神辟易,谁都不敢上门,还有这一年,姜子牙都诸事不利,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姜子牙第三次做生意失败,关键原因是信息闭塞。
古代人早就知道看云识天气。虽然很难精确,但当天有没有雨,还是可以估算得到。就算是姜子牙不懂得天文,可是,一旦下雨,军营就无法操练,这种常规消息姜子牙总能够打听到吧。若姜子牙能够在得知军营不操练时,第一时间转换销售对象,绝对不至于亏本。
姜子牙的第四个生意,是贩卖牛羊。
宋异人在安慰姜子牙后,叫後生同子牙走集场贩卖牛马猪羊——难道活东西也会臭了?
一晃许多天过去,姜子牙辛辛苦苦收了许多牛马猪羊,赶到朝歌城,准备入城贩卖。可是,所有牛马猪羊都被官军以违禁的名义充公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书中交待,因朝歌半年不曾下雨,商纣王为百姓祈祷,于是下令禁止屠杀、贩卖牲畜。告示已经在朝歌城池四门张贴多日。可是,姜子牙竟然全不知情。
这第四次做生意失败,除了信息闭塞之外,还在于姜子牙不知变通,“失于打点”。
一个人想做事情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遇到事情后不能畏惧退缩,而应当想办法解决。书中说姜子牙“失于打点”,是说姜子牙不知道送礼。送礼是行贿,不值得提倡。可是,当行贿受贿已经成为社会潜规则的时候,你想要混社会,就很难独善其身。
除了以上四个原因,姜子牙身上还有哪些做生意或者说创业得大忌呢?
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换个角度,谈谈姜子牙的结义兄弟宋异人。
和姜子牙屡遭失败不同,宋异人堪称朝歌商界奇才。如果当年有福布斯排行,这宋异人绝对是榜单中的风云人物。
宋异人为何成功?姜子牙为何失败?我们结合他们不同的做法,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规律。
其一,不要把蛋放在一个筐里。
把蛋都放在一个筐里,一旦这个筐受到撞击,很可能所有的蛋都会被毁掉。姜子牙每次做生意,都是放弃全部而投资一种。可是,宋异人在朝歌城中有三五十家店铺,各自经营不同的生意。今天下大雨,南门不训练,酒店生意要吃亏,可是,人家另一家雨伞店就大卖。
其二,做事情没有长性。
就比如姜子牙做酒店生意,第一天遇上下雨,亏了本。总不可能第二天,第三天都下雨吧?朝歌城在黄河流域,总是晴天多,雨天少。若姜子牙承包酒店一个月,生意绝对有赚无赔。
可是,姜子牙所有的生意都是只干一天,当天赔了,立马就缩手不干了。做事情如此没有耐心,没有长性,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其三,为人冲动,不知反思。
做生意,最重要就是和气生财。可是,姜子牙一旦遭遇挫折,就是和老婆吵架,连“贱人”这种极具侮辱性的话都能说得出口。可以说,姜子牙是一个好宰相,但绝非一个好丈夫,好男人。
反观人家宋异人,对姜子牙夫妻实在太好了。姜子牙不过是异性兄弟,可是,每次生意失败,宋异人都毫无怨言,给予鼓励。宋异人为何这么做?其一,是情分。其二,是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毕竟姜子牙在昆仑山修仙四十年,保不齐哪天就发达了。应该说,宋异人的眼光毒辣,做法高超。在姜子牙平定天下之后,宋异人的生意也必将走出朝歌,走向天下。
姜子牙的简介:
姜太公,即姜尚(史称太公望;史书皆称吕尚、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享齐国祀者必吕氏,故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曰吕尚。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传说姜尚本是处士,为逃避殷纣的暴政,隐海滨。又说他曾事纣,因纣无道而离去,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周文王。还有的说他曾屠牛于朝歌(殷都,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说他年老穷困,隐于渭滨,以渔钓于周文王,文王载与俱归,立以为师。以上所说归周的途径虽不同,但归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则是肯定的。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
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
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牧野之战)。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军士斩首示众。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
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选择在纣王麻痹松懈、众叛亲离之时;在力量的组织上,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在作战指挥上,首先以兵车、猛士从正面展开突击,尔后以甲士展开猛烈冲杀,一举打乱了商军的阵势,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昌乐县营邱镇驻地)。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对他说:“我听说过时机难得而易于失去,作为一个客人,安于路边旅店中的享乐,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样子。”太公听了,夜里穿起衣服马上前行,天亮时到达营丘,正好遇到莱国的人来与他争夺营丘。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岁而卒,但葬地不详。为逃避战乱,祖孙后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位于湖南常德一带。相传兵书《六韬》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