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张良的秘史趣闻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农历庚子年。汉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接见张良,这是要干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刘邦与张良的秘史趣闻,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刘邦与张良的秘史趣闻:
去年的朝议,作出了定都关中的决定,只是因为项羽的一把火以及后来一系列战事的破坏,关中的秦代旧宫殿成为一片废墟,因此刘邦指定萧何主持建设汉帝国的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刘邦暂居洛阳,处理日常国事。
张良的身体一直不好,战争结束以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以修炼成仙法术为借口,有意逐步退出政坛,当然,完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张良所能做到的,是从刘邦的军师这一角色换成了天子宾客。
“朕在楼阁复道上,望见功臣们围坐在沙地上有所争论,子房可知他们在说些什么?”
“陛下原来不知,他们要造反!”
“这天下刚安定下来,他们造哪门子的反?”
“陛下现在已经贵为天子,韩信、英布、彭越那几个战功显著的,战争结束后也都封了王爵。但是剩下的功臣,不知道陛下将如何对待呢?”
“这个,自然是论功行赏!”
“问题就处在这论功行赏之上,功臣们都在寻思,从前他们立下的战功,陛下是否还记得?万一陛下忘却了往日的战功,却记起了从前俄而犯下的过失,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
“他们过虑了,朕岂是以怨抱德之人。只是功臣人数众多,需要时间计算功劳,按功勋大小来划分封地罢了。”
“但是时间拖长了,功臣们的疑虑,就会越来越多。”
张良的话击中了刘邦的心思,大汉开国以来,为了论功行赏问题,群下议论纷纷,总是激愤不平。
张良是豁达的,刘邦曾打算把齐地三万户封给张良,张良回答说,“我和陛下在留县这个地方认识,不如封我为留侯(留县至明代沦入微山湖),留个纪念吧!”
但不是人人都有张子房的修养和觉悟,更多人汲汲于利益得失,结果在比较中心理难免不平衡。尤其当萧何受封为酂侯时,引起了功臣们的非议。
“萧何只是呆在后方摇摇笔杆,写写文书,凭什么户数那么多?”
刘邦解释说:“你们知道打猎这回事吗?猎人放出猎狗,追逐野兽,那么是猎人功劳大呢?还是猎狗功劳大。”
大家当然说猎人功劳大。
“正是如此。诸位只是猎狗而已,但萧何的功劳却相当于猎人。”
刘邦的解释虽然一时压住了不满但并没有真正说服众人。因为刘邦的比喻显然不通,在众人看来,萧何和他们一样,也是猎狗,刘邦才是猎人。所以对刘邦抬举萧何的不满,依然埋藏在功臣心中,合适的机会到来,再度爆发。
虽然不少人已经封了侯爵,有了领地。但是更多的功臣还在焦急的等待之中,人心躁动……
“的确如此,子房可有良策为朕解忧?”无计可施的刘邦只好向张良询问。
“办法还是有的,但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做?”张良说,“请问陛下平生最痛恨之人是谁?”
刘邦思索良久,回答说,“是雍齿!”
雍齿何许人也?江苏沛县人,刘邦的老乡,第一批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刘邦拿下丰这个地方后交给此人驻守,不料他转身就翻脸叛变,令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刘邦处境尴尬,心情也极度郁闷,从此对雍齿痛恨无比。
有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雍齿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发现天下大势,正向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变,于是转身杀了个回马枪,又投奔到刘邦旗下。
刘邦看见雍齿,恨得直咬牙,但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只能按下心头杀意,量材使用。
“请先封雍齿为侯吧!”
刘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如果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封侯,其他的将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刘邦仔细揣摩张良的用意,终于放下心头的屠刀,同意封雍齿为侯。
“可以封雍齿为侯,不过他的封地,不能在中原!”
雍齿的封地,最后划定为什邡。什邡在蜀地,今四川西部,因雍齿的缘故,如今也被称为雍城。雍齿在什邡安乐地活到惠帝时代,比刘邦还多活了若干年。
王安石有诗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说的就是张良的这一次献策。刘邦依计行事,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争论渐渐平息,人心得以安定。
张良的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张良的籍贯,史学界说法不一。《史记》只称“其先韩人也”,韩《后汉书》则说:“张良出于城父”,因而,留下了后遗症。目前,河南新郑、禹州、郏县,安徽亳县等都认为张良是当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乱。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都详细记载了他的业绩,并说他的先祖是战国时的韩国人。然而却未明确书写他的家乡故里。历代文人学者因他曾经游历下邳而认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为他曾经封为留侯认为是陈留人;有人还以历代传说他出于城父认为 他是今安徽亳城或今河南宝丰人,以至众说绘纭,莫衷一是。
张良的故里究竟在哪里,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和实地考察后确认:张良是汉初襄陵龟山张相,即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张相村人。
近日,郑州的一些专家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认为张良应该是新郑人。他们的根据主要有三点:其一,《史记》为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其二,《汉书》为证。《汉书》记载:“良祖开地相韩41年,父平相韩46年,共连续相韩87年,其家当在韩都。”其三,良父卒,良年少,其出生地当在韩都。韩灭时,张良仅家童就有300人,这样的大家族也只能在韩都才有。
根据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张良出生和青少年时代均在韩都,所以,张良只能是韩都人,也就是新郑人。说张良是禹州人不足为信。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史书中出生地的记载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韩也。” 史书对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韩国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而其生年不详,只说韩被秦灭时(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韩国做官。而他的父亲死在韩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说最迟在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为年少,所以可以想见韩国被灭之时张良应是二十几岁而不到三十岁的青年。而张良卒于高帝崩后八年,所以应当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岁左右。
春秋时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后楚国在此被晋国击败,重新为郑国属地,楚国后来就将陈地的夷改为城父。战国时期两个城父并存,西城父(汉时更名为父城)属韩国,即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东城父(此名沿用)属楚国,在今安徽阜阳颍上县一带。所以张良的故乡应为颍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颍川城父,即汉之父城县,城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然而,当时父城制下地域广阔,张良故里如不在当时的县城,则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张良离开家时仅二十余岁,后长期展转各地。汉建立后,被封为留侯,而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这里是张良初遇汉高祖之地。死后,他的儿子张不疑继任留侯。《史记》云:“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国除。”此时,失去爵位的张不疑会不会带领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为历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