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古代“高跟鞋”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古代女子已流行的“高跟鞋”,甚至最高的“高跟鞋”可达25厘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古代“高跟鞋”的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古代“高跟鞋”的趣闻: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当时统称为“远游履”,相当于运动鞋。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但这不是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碍走路,于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可见,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明清两代,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穿着这样的“高底”,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相当痛苦,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娇喘呼吁,所行难远,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并且惹人怜爱。女为悦己者容,小脚穿在“高底”里,成了当时的风尚。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禁止满族妇女缠足。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圆其前,外衣通长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也叫“高底鞋”。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所以称为“马蹄底”。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这样的高度,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清代爱美的满族妇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分外别致。

  穿这样的“高底鞋”的女性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积小,以及用力的关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须慢且稳当,反而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庄秀美,相当有范儿。这在清中期的宫廷里相当流行,并且逐渐传至民间。关于满族女性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古代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为了防止虫蛇叮咬,就在鞋底绑缚木块,制作得日益精美,发展成了后来的“高底鞋”。

  另外一种传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底绑上了高高的树杈顺利渡过泥塘,取得了胜利,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为了“忆苦思甜”,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后代满族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高跟鞋”。这个故事把女性爱美的情思赋予了英雄史诗的壮美,很有趣。作家亦舒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爱美嘛,难道有罪?其实,任何时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无论说法再多,肯定与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绝大关系。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却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高跟鞋”的由来:

  高跟的前辈起源于唐朝之前:李白的某篇古文中有提及,古人登山的履是一种类于高跟鞋的鞋子,高跟鞋可以让人在登山时可以更轻松。

  14世纪:最早的高跟鞋可追溯到中国明朝时期,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大多认为高跟鞋源于西方,中国的高跟鞋早于西方100年之久。

  15世纪:法国宫廷服装师发明了高跟鞋。自那以后,鞋跟的高矮宽窄虽不时有变,但对高跟鞋的狂热却历久不衰。因为“鞋子与女人一同分享经历,不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无论身材肥胖或纤瘦,鞋子永远跟你在一起。”

  16世纪:其实,在西方高跟鞋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骑马时双脚能够扣紧马镫。直到16世纪末高跟鞋才成为贵族的时尚玩意。据说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为了令自己看来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权威,于是就让鞋匠为他的鞋装上4吋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红色以示其尊贵身份。高跟鞋

  17世纪:高跟鞋开始成为男女时装的一个重要元素。这时的高跟鞋有3寸高,鞋身相当细长,鞋跟与鞋底连成一体,若你有机会走到17世纪的街上,你会发现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为当时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式。

  18世纪:由17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纤细的鞋跟,可惜支撑力不足,唯有加宽鞋跟的顶部以连接鞋底,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渐渐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丝带及蝴蝶结的鞋子。

  19世纪:可爱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这个款式在19世纪流行了长达50年之久,当时的造鞋技术已相当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缎子、丝绸及皮革来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尖头鞋即鞋头尖瘦的鞋,穿着可给人以美感。尖头鞋有着前卫新异,个性强 尖头鞋烈的特点,纤巧细致,鞋头犀利地指向前方,更显女人们雍容华贵的气质,高雅浪漫同时也流露了出来。女人们执著地迷恋上了尖头鞋,因为她能使女人的脚变得修长,脚背漂亮地弓起来,能让女人很自然地把胸部挺直,腹部内收,能把女人们的气质拔高到新的境界,拥有无限魅力。

  尖头鞋源于法国。16世纪,法国有一个年轻英俊的伯爵,因长了一双畸形的脚,无论穿上什么样的鞋都要随着他的脚形而走样,他的双脚常常在舞会等交际场所成了太太、小姐们嘲笑的对象。这位伯爵曾想了很多办法来进行掩饰,但都不理想。

  后来,他去找制鞋师傅,出重金请制鞋师傅按着他的特殊脚形为他设计并制做了一种尖头皮鞋。伯爵穿上这双皮鞋,不仅完全掩饰了双脚畸形,而且式样新颖,美观俊俏,竟使舞会上的青年男女赞不绝口。从此,尖头鞋很快在法国普及,后陆陆续续传入世界各国。

  早在十五世纪之前,尖头鞋便已受到欧洲仕女的喜爱——即使十四世纪时这种鞋曾被批评为“既邪恶又淫荡”。追求流行不遗余力的女士们,不但比较谁的鞋最尖,为了将脚尖挤进那尖而窄小的鞋子里,当时甚至传出有女性把小脚趾切掉,好把脚尖挤进细鞋头的惨剧。

  现代女性当然不至于重演这种“削足适履”的蠢事,但是既然流行界刮起尖头高跟鞋风,女性的脚尖自然舒适不到哪儿去。从20世纪80年末到90年初,女性的鞋款就一直在尖头式样上做文章,不少女性为了将脚尖挤进那有限的空间里,还真吃了一些苦头。到了2001年,市面上推出的鞋款,就以明显偏窄且尖的鞋头,还有细如长针的鞋跟为最大特色,很令人怀疑:“穿上去怎么走路?” 据说尖头鞋的流行还与“9·11”有关:“9·11”后,留在人们内心的恐慌赋予巴黎设计师新的创作灵感,他们想借服装带给人们和平的希望与快乐。因此,浪漫、颓废,随性、不拘的波希米亚风(英文为BOHEMIAN)成为2001年秋季推出的最为风行的时尚潮流。到了2002年春季,尖头鞋流行可谓达到了鼎盛,世界各个城市里满大街走动的大小女生,纷纷秀上细长的尖头鞋。在中国北京时尚商品云集的商场或卖场中,几乎所有皮鞋店的货架上都会有2/3的样品是尖头,有尖头带搭扣的高跟鞋、平底绣花的软皮尖头鞋、钉珠的尖头靴子……款式至少有二三十种。

  到了2002年岁末,尖头皮鞋虽然还在大行其道,但细心的时尚人士已经从夏奈尔、瑟琳、菲拉格慕等品牌的皮鞋设计中注意到,原本尖尖的鞋头正在趋于柔和,不再是细尖型的,而是带点圆头或弧型的曲线。带一点圆润感觉的鞋给了都市女性新的时尚选择,也使原本个性十足的尖头鞋增加了女性的柔媚感。

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