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西游记教会了我们什么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西游记当真只是一部儿童剧吗? 西游记教会了我们什么?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西游记教会了我们什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西游记教会了我们什么:

  似乎有这样一个俗成,但逢到了节假日,地方台总会飘起“嗷、嗷、嗷,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熟悉的声音,至于儿童台呢,多半响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而大师兄、二师兄的形象,似乎也同熊大熊二、喜羊羊一道,成功入选了少儿心目中最具人气的贴心童年小伙伴。

  在这出儿童童话剧里,如来佛祖、太上老君、太白金星们总是慈眉善目,端着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拼命地给取经四人组灌“心灵鸡汤”,和声悦色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终有一日,汝等皆修成正果。而故事主线也很分明,一方为正义的,一方为非正义的,或者说,好人和坏人。结构也是简单的二元化,取经的以及支持取经的,是好人一方,而阻扰取经的妖魔鬼怪,属于坏人一党。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西游记》当真只是一出单纯的儿童剧吗?恐怕未必!

  翻来原著,浩浩荡荡逾八十万字,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正义与否的故事,作者着墨费了如此功夫,写得未免太多艰辛。因此,《西游记》至少是部现实题材的讽刺小说。这从出书年份大抵也可瞧出端倪。原著作者吴承恩(其实《西游记》原作者是存在争议的,但现在普遍认为此君)大概生活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此时明朝的政治气候,已经是相当糟糕了,皇帝不上朝,阉人把持朝政,官员也大多不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日子,社会风气也比较糟糕,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比较尖锐。当然,这些也都折射到小说里。譬如:在观音禅院,得道高僧金池长老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杀人放火;灵山脚下,如来弟子阿傩、伽叶传经之时,仍话中有话索要小费,索取不成,故意刁难师徒四人等。这样情节,还有很多。

  但《西游记》所表达的,绝不止简单的利争。至少,还有权争。在这部浩大的小说里,出现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人(包括神仙、妖精,我们都给人格化处理)。代表的利益阵营数量繁多,比如有天庭一方,也有佛派、教派方,还有龙族、妖族、鬼族甚至人族等,每个阵营,应该都是自己的核心利益。如是,阵营之间难免利益冲突。而阵营里的每个成员,也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利益重叠的时候,难免就有尔虞我诈。

  打个比方,即便代表所谓正义方、整体素质较高的诸多神仙,其实并非铁板一块。这很好理解。做个类比,在西方神话故事结构里,诸神之间权利之争就比较直接而明显,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希腊神话体系下的诸神之王宙斯,他的上位就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是踩着父亲以及其他神族成员的肩膀获取了王冠。而旗下诸神,也往往为了各自利益,翻脸、决裂、厮杀,甚至生灵涂炭。

  当然,之于西方,在神话体系的构架上,东方人比较含蓄。往往在叙事上,会有曲笔,如“春秋笔法”等,在这样文化理念的传承下,很多事情就不会明说,尤其是代表神话体系上层建筑的神仙集团,是不太容易大张旗鼓地去揭露,去批判,但作者在字里行间里,往往给予暗示。这就需要我们去解读,去挖掘,才能读懂作者的深意。

  但可以肯定的是,神仙们也绝不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和和气气。当然,这和我们封建时代政治土壤是息息相关的。口蜜腹剑,可以作为古代政治生态的一个剪影。明面上,大家都是朋友、铁哥们、好兄弟。背地里,各怀鬼胎,有机会,还会踩上几脚。至于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也不单纯只是简单的修成正果这个任务,其间必然杂糅着各派的纠葛、暗战。

  相关资料介绍: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上下)是两册装,《西游记》的故事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其中最精彩的章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借芭蕉扇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它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抓住了无数人的眼球,从而使它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唐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