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趣闻 > 野史秘闻 >

水浒传中宋江与汤隆的趣闻

时间: 鸿宇2 野史秘闻

  在《水浒传》中,寨主宋江为何不喜欢“立功心切”的汤隆?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浒传中宋江与汤隆的趣闻,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水浒传中宋江与汤隆的趣闻:

  自古至今,子承父业都是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祖上家传,不忍舍弃,就想怎么将老祖宗的东西传给子孙后代,以便发扬光大,谋个饭碗。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封建社会“世袭”的力量,这有点像俗语里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子孙后代有多么的不肖无能,依靠祖上的恩泽,仍然不失衣食无忧,甚至是荣华富贵。这种现象,如果单纯站在社会道德舆论的角度上看,前者令人称道,后者遭人唾弃。

  但事实却是,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闹剧从来都是此起彼伏,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要全盘否定,一概而论。其实在很多时候,即便是依靠了老子的威望,也仍然有成不了气候的。对此,民间似乎更有中肯的说法——“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因果轮回,但《水浒传》中的那个“金钱豹子”汤隆显然就有着类似的经历。

  要说汤隆,按现在的说法,怎么着也算得上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老汤曾经做过延安府的知寨,比当年“小李广”花荣的职务还要高出半级。不知道这老爷子当时怎么想的,自己做了朝廷的知寨,却没有及时安排儿子汤隆进入军营。或许也曾有过如此打算,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因病死在了任上。老爹匆匆走了,汤隆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打铁为生。

  可能与从小生长在军营的环境里有关,这汤隆不仅铁打得好,还从此迷恋上了武艺功夫。后来,趁着打铁的间隙,又专门为自己打造了一把铁瓜锤,也就三十来斤重的样子。没事的时候,拿起来舞一番,逗逗乐子,练练筋骨。还别说,经此天天练习,那铁瓜锤练的是越来越好,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敌。如此一来,汤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打铁的时候也经常心不在焉。

  有一天正干活呢,脑子突然又走神了。这里手握着锤头往下落,脑子里却想着那铁瓜锤怎么舞才能更好看些。结果一不小心,打铁的锤子就砸偏了,通红通红的铁星子溅起来,一下子就蹦到了汤隆的身上,把汤隆烫得是满身麻点。从此以后,汤隆就有了一个“金钱豹子”的绰号。

  却说这天,汤隆的兴致又上来了,撂下手中活计,抓起那把铁瓜锤就舞了起来。可能是这天情绪有些高涨,舞着舞着汤隆就有些收不住手了,最后一下子将路上的压街石打了个粉碎,惹得众人是一片喝彩。见此情形,汤隆更是得意,正在那里吹呢,刚好梁山泊的戴宗和李逵从此经过,看了汤隆的表演,戴宗倒没说什么,李逵却忍不住了,伸手就去拿那把铁锤,嘴上还说了一句“什么鸟武艺,看了倒污眼”。

  这一下不要紧,汤隆顿时不干了,说“我借与你,你若使不动,就吃我一顿脖子拳”,李逵也不说话,抓起瓜锤如弄弹丸般耍了一回,然后轻轻放下。再看李逵,端的是一个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就这几下,直接把汤隆给震住了,想平日里都是别人捧着,还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现在看来还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看李逵舞完,汤隆立马就跪下了——“愿闻哥哥大名”,李逵哪里敢说,只是轻声说了句:“先到你家去吧”。

  到了汤隆家中,几人互通姓名,汤隆才知道是梁山好汉到了。于是就请求戴宗、李逵带自己一道上梁山。李逵见他是个打铁的,山上也用得着,就满口答应了。上了梁山之后,李逵又及时向宋江做了引荐。宋江想既然有打铁的技术,那就去负责为山寨打造兵器吧。按说这个岗位也很不错了,军工企业,又不用上战场,一般人想来还没有那个技术呢。但汤隆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这个工作太乏味。以前没办法,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一天到晚和那些废铜烂铁打交道。

  本想上了梁山会改变这种局面,不曾想还是干了老本行,汤隆越想越觉得别扭。加上后来看其他兄弟跃马扬鞭,上阵杀敌,汤隆就更是坐不住了,这样下去还怎么建功立业呢。于是几次找到宋江要求上前线,宋江只好给他解释,说了一些诸如“革命分工不同……”之类的,汤隆见宋江不答应,只好又回到兵工厂继续上班去了。人虽然是回去了,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出头露面,上阵杀敌。

  也是汤隆时常惦记,干完活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到中军大帐附近晃悠。就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由于梁山大军被呼延灼的连环马打败,正无计可施呢,这时汤隆恰巧从帐前经过,听了个大概,就立马闯进帐去,说我有办法。吴用一听,就让他赶紧说,汤隆就说,要破连环马除非用钩镰枪,钩镰枪我就会打造,但要使用,必须把我的表哥金枪手徐宁请来。吴用一听大喜,于是定下计策,先是派时迁到徐宁家中盗甲,引得徐宁前来追赶,然后让汤隆出面将徐宁赚上梁山。最后,徐宁终于不负众望,为梁山军士训练好钩镰枪并一举大破呼延灼的连环马。想汤隆本是一个穷铁匠,平日里也没少受徐宁的接济。而到了梁山之后,却因为急于建功,不惜将自己的表哥都给出卖了,无论如何也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应该说,在此次大战中,汤隆是立了大功的。虽然宋江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也想提拔重用,但后来仔细一琢磨,内心却有些不安起来。想这个汤隆,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连自己的表哥都能出卖,以后放在跟前,还指不定会出卖谁呢。加上汤隆本就武艺平平,做的都是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因此此次大战之后,宋江还是让汤隆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为梁山打造兵器。按宋江的想法,这个岗位对于汤隆来说,应是最安全,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后来在英雄排座次的时候,汤隆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用,反而排到了小霸王周通的后面,可见宋江的别有用心和处处提防。

  汤隆,仅仅因为一时的急功近利,却从此陷入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

  自古至今,子承父业都是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祖上家传,不忍舍弃,就想怎么将老祖宗的东西传给子孙后代,以便发扬光大,谋个饭碗。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封建社会“世袭”的力量,这有点像俗语里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子孙后代有多么的不肖无能,依靠祖上的恩泽,仍然不失衣食无忧,甚至是荣华富贵。这种现象,如果单纯站在社会道德舆论的角度上看,前者令人称道,后者遭人唾弃。

  但事实却是,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闹剧从来都是此起彼伏,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要全盘否定,一概而论。其实在很多时候,即便是依靠了老子的威望,也仍然有成不了气候的。对此,民间似乎更有中肯的说法——“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因果轮回,但《水浒传》中的那个“金钱豹子”汤隆显然就有着类似的经历。

  要说汤隆,按现在的说法,怎么着也算得上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老汤曾经做过延安府的知寨,比当年“小李广”花荣的职务还要高出半级。不知道这老爷子当时怎么想的,自己做了朝廷的知寨,却没有及时安排儿子汤隆进入军营。或许也曾有过如此打算,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因病死在了任上。老爹匆匆走了,汤隆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打铁为生。

  可能与从小生长在军营的环境里有关,这汤隆不仅铁打得好,还从此迷恋上了武艺功夫。后来,趁着打铁的间隙,又专门为自己打造了一把铁瓜锤,也就三十来斤重的样子。没事的时候,拿起来舞一番,逗逗乐子,练练筋骨。还别说,经此天天练习,那铁瓜锤练的是越来越好,方圆几十里无人能敌。如此一来,汤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打铁的时候也经常心不在焉。

  有一天正干活呢,脑子突然又走神了。这里手握着锤头往下落,脑子里却想着那铁瓜锤怎么舞才能更好看些。结果一不小心,打铁的锤子就砸偏了,通红通红的铁星子溅起来,一下子就蹦到了汤隆的身上,把汤隆烫得是满身麻点。从此以后,汤隆就有了一个“金钱豹子”的绰号。

  却说这天,汤隆的兴致又上来了,撂下手中活计,抓起那把铁瓜锤就舞了起来。可能是这天情绪有些高涨,舞着舞着汤隆就有些收不住手了,最后一下子将路上的压街石打了个粉碎,惹得众人是一片喝彩。见此情形,汤隆更是得意,正在那里吹呢,刚好梁山泊的戴宗和李逵从此经过,看了汤隆的表演,戴宗倒没说什么,李逵却忍不住了,伸手就去拿那把铁锤,嘴上还说了一句“什么鸟武艺,看了倒污眼”。

  这一下不要紧,汤隆顿时不干了,说“我借与你,你若使不动,就吃我一顿脖子拳”,李逵也不说话,抓起瓜锤如弄弹丸般耍了一回,然后轻轻放下。再看李逵,端的是一个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就这几下,直接把汤隆给震住了,想平日里都是别人捧着,还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呢。现在看来还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看李逵舞完,汤隆立马就跪下了——“愿闻哥哥大名”,李逵哪里敢说,只是轻声说了句:“先到你家去吧”。

  到了汤隆家中,几人互通姓名,汤隆才知道是梁山好汉到了。于是就请求戴宗、李逵带自己一道上梁山。李逵见他是个打铁的,山上也用得着,就满口答应了。上了梁山之后,李逵又及时向宋江做了引荐。宋江想既然有打铁的技术,那就去负责为山寨打造兵器吧。按说这个岗位也很不错了,军工企业,又不用上战场,一般人想来还没有那个技术呢。但汤隆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这个工作太乏味。以前没办法,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一天到晚和那些废铜烂铁打交道。

  本想上了梁山会改变这种局面,不曾想还是干了老本行,汤隆越想越觉得别扭。加上后来看其他兄弟跃马扬鞭,上阵杀敌,汤隆就更是坐不住了,这样下去还怎么建功立业呢。于是几次找到宋江要求上前线,宋江只好给他解释,说了一些诸如“革命分工不同……”之类的,汤隆见宋江不答应,只好又回到兵工厂继续上班去了。人虽然是回去了,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出头露面,上阵杀敌。

  也是汤隆时常惦记,干完活没事的时候,就经常到中军大帐附近晃悠。就在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由于梁山大军被呼延灼的连环马打败,正无计可施呢,这时汤隆恰巧从帐前经过,听了个大概,就立马闯进帐去,说我有办法。吴用一听,就让他赶紧说,汤隆就说,要破连环马除非用钩镰枪,钩镰枪我就会打造,但要使用,必须把我的表哥金枪手徐宁请来。吴用一听大喜,于是定下计策,先是派时迁到徐宁家中盗甲,引得徐宁前来追赶,然后让汤隆出面将徐宁赚上梁山。最后,徐宁终于不负众望,为梁山军士训练好钩镰枪并一举大破呼延灼的连环马。想汤隆本是一个穷铁匠,平日里也没少受徐宁的接济。而到了梁山之后,却因为急于建功,不惜将自己的表哥都给出卖了,无论如何也都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应该说,在此次大战中,汤隆是立了大功的。虽然宋江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也想提拔重用,但后来仔细一琢磨,内心却有些不安起来。想这个汤隆,为了自己的前程,竟然连自己的表哥都能出卖,以后放在跟前,还指不定会出卖谁呢。加上汤隆本就武艺平平,做的都是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工作。因此此次大战之后,宋江还是让汤隆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为梁山打造兵器。按宋江的想法,这个岗位对于汤隆来说,应是最安全,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后来在英雄排座次的时候,汤隆不仅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用,反而排到了小霸王周通的后面,可见宋江的别有用心和处处提防。

  汤隆,仅仅因为一时的急功近利,却从此陷入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

  相关资料介绍:

  《水浒传》里号称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汤隆祖宗几代以打造军器为生。呼延灼用连环马打败梁山人马,汤隆献计说徐宁会用钩镰枪法破连环马。吴用派汤隆、时迁到东京盗了徐宁的宝甲赛唐猊。徐宁是汤隆的表兄,中计上了梁山。汤隆打造钩镰枪,徐宁教练枪法,梁山人马大破连环马。汤隆立了大功,负责梁山军器铁甲的打造,是梁山第八十八条好汉。征讨方腊时,汤隆阵亡。

  汤隆在《水浒传》中出场较晚。也许是施耐庵觉得水泊梁山的事业还不到能用得起汤隆这么大的铁匠时候,故而一再地把汤隆的出场往后排。到第五十四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汤隆才亮相。汤隆的亮相是借李逵的粗莽而提出的。说的是戴宗、李逵接了公孙胜,离开蓟州二仙山九宫县,到了武冈镇时,李逵在驿道边买了一包枣糕,转身时听见路旁有人喝彩:"好气力!"李逵对这种声音是特别敏感的,就去看,见一个大汉在人围里舞弄铁瓜锤。《水浒传》说:"李逵看那大汉时,七尺以上身材,面皮有麻,鼻子上一条大路。李逵看那铁锤时,约有三十来斤。"这是交代汤隆的人和武器,当然是一条有鲜明个性的好汉。结识后,汤隆将李逵带到他家里:"李逵看他屋里都是铁砧、铁锤、火炉、钳、凿家伙,寻思到:'这人必是个打铁匠人,山寨里正用得着,何不叫他也去入伙?'"从李逵的心里蹦出这样的念头,可见汤隆的上山是梁山事业发展的需要。李逵为梁山真正延揽的人才就只有汤隆一个。这也算是李逵长了一回慧眼。施耐庵把梁山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的籍贯乡里都交代得清楚。对汤隆同样不疏忽。李逵问汤隆姓名,汤隆自述:"小人姓汤,名隆。父亲原是延安府知府官,因为打铁,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近年父亲在任亡故,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入骨好使枪棒。为是自家浑身有麻点,人都叫做'金钱豹子。'"说明汤隆的这个铁匠一是家传,二是这个家传不是一般的打??头、铁锨的铁匠,他是专门打造军队兵器的铁匠。这样的出身和本事就不简单。而梁山上如果没有汤隆这样能为各个英雄好汉打造兵器的铁匠,那还叫做梁山吗?这种铁匠自然与兵器有不解之缘,也有绝技在身。

  但汤隆也有他的不良习惯。他离开家乡是不得已的,按理说他父亲得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也肯定为他积攒了一些家底,但因为他好赌博,赌输了,不得不流落在外。却也因为流落在外,就碰上了李逵,一邀,就上了梁山。梁山上有些人是不可或缺的,汤隆就是一位。汤隆的上梁山叫我想起我们家乡的一个老红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给我们做革命传统教育,说他参加红军,也是因为好耍钱,耍输了,不能回家,避在外面,在南山根砍柴,碰上过队伍,就跟着走了。这队伍就是长征中的红军。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到再回转家乡时,已经是精神世界完全变样、面目表情也威严庄肃使人敬仰的迥非昔日的"马司令"了。党把一个浪子拉扯成了百战功勋的了,现在想来,还令人感慨万千!

  不久,汤隆就发挥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者,从汤隆跟李逵说走便走,抛弃家什,就可知道汤隆是一个利索人,绝不拖泥带水,拿得起放得下,对待义气却是"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这也是梁山好汉们共同的特征。等到第五十六回呼延灼摆布连环马,征讨梁山泊时,汤隆便献钩镰枪的式样,请他姑舅表哥金枪手徐宁上山,破了连环马,首立头功。

  而延安府就是如今的陕西的延安市。曾经一度在清至民国叫肤施,1949年之后就一直叫延安,因为红军长征后落脚此城,遂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

  其实,在北宋一代,延安府就一直是宋和西夏、辽交战的前线,许多军事将领就出身于此,也是身怀武艺的人物理想的建功立业的边庭。所以,汤隆的父亲在此得到重用,汤隆因此成为陕西人。

1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