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秘史趣闻
本篇,我们来介绍一个人,魏征!这位人神鬼三界都有“朋友圈”的最牛公务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魏征的秘史趣闻,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魏征的秘史趣闻:
魏征是谁?其实我们很熟悉。唐太宗大概做个这样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魏征,为吾镜也”。可见,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的“直男”。当然,这是历史当中的魏征形象。在西游神话世界里,魏征还有一项亮眼技能:通鬼神之事。
也就是说,神、鬼两道,这哥们都混得开!之所以通神,大概因为魏征这人特喜欢研究《星座大百科》,经常“夜观乾象”(相当于现代买了一个天文望远镜,不折不扣的“天文爱好者”),窥视天宫之事。当然,神仙对这样善专研的粉丝也很喜欢,人族也需要有“代理人”嘛,于是招招手,开了VIP通道。因此,魏征获得了“与神对话”的权力。
这在原著第九回就有记述:“(魏征)正爇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看得出来,玉帝是知道魏征这个人的,也比较看重。当然,这应该也是魏征屠龙事件的渊源了。之所以通鬼,也很有意思。原来魏征有个好“基友”,叫崔珏,死了。但因为工作能力强,被地府领导看上,给了一个“判官”的职务,大概相当于阎王爷的秘书助理。也和魏征有“书信”来往,原著有述:“(崔珏)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魏征)相会”。
当然,我们不得不佩服魏征的交际能力,个人“朋友圈”里人、神、鬼通吃,并能在三界左右逢源。而袁守诚呢,为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天罡和魏征同朝为官,亦通算术,也有共同语言。可见,魏征和袁守诚,是极可能有交集的!而且,交情不浅,有时间也会喝喝茶,聊聊“朋友圈”里的乾坤八卦!那么,问题来了。有两个。
一,袁守诚要魏征“朋友圈”里的信息干嘛?二,魏征为何要把“朋友圈”的信息予袁守诚分享?解释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袁守诚要周全自己的生意嘛。正因为有所谓“小道内幕消息”,前来咨询的客户也多。原著有述:“长安城西门大街上(袁守诚的咨询办事处),只见一簇人,挤挤杂杂,闹闹哄哄”。看吧,人气爆棚了!在业界分量也很重,“名扬大国,术冠长安”。按现代术语定义:高级操盘专家。
看吧,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即便如袁守诚这般自我标榜脱俗的“世外高人”。第二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神仙界的政策怎能让一世间凡人把弄端倪。而且,袁守诚还公开把这些信息“变现”,换取个人红利(比如优质鲤鱼)。魏征有这个胆吗?没有!一定是有人授意!因此,魏征的前期投入是有目的,就是和袁守诚建立某种默契,然后设置“钓鱼执法”陷阱,诱导泾河龙王犯罪(魏征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后续再详细解读)!
又有问题来了!泾河龙王犯事,找袁守诚求解。袁守诚给了一条路、两个人名:魏征是办你的人,你可以找他直接领导李世民通融通融,方有活路。那么,龙王为何不找直接办事人员魏征求情?原因有两个。第一,魏征这人铁面无私(至少表面是这样),成天摆着一张臭脸,不太好说话,也未必会同意(龙王也很傲娇嘛)。第二,龙王根深蒂固“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官大一级压死人!大BOSS(唐太宗)点头盖章,下面的办事人员自然得照办。这是古代官场潜规则!一切领导说的算!
找领导,准没错!泾河龙王想想,欣然前往皇宫,在梦中和唐太宗撞了满怀,并得到了口头承诺。龙王笑笑,看来明天晚饭是有着落了,招呼着自家婆娘整一锅土豆炖牛肉。可是,又有问题出来了。唐太宗是明君,魏征是良臣,君臣关系如鱼似水,其乐融融。一个下级干部,又是光明磊落之人,没有必要变着法子吓自己的领导啊?好玩吗?不好玩!他究竟意欲何为?很奇怪!
相关资料介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魏徽就是魏征,古代徽通征,字玄成。汉族,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正月戊辰(十七)日(643年2月11日)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马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人和讼息”。这一点对君主来说尤其重要。所以在进谏时,他总是特别要求太宗率先严格遵守法制以督责臣下。在听讼理狱方面,他特别强调“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做到“求实”,而不“饰实”,严防狱吏舞文弄法,离开事实去严讯旁求,造成冤滥。他自己每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做到“人人悦服”。
魏征所著有《隋书》的《序论》和梁、陈、齐各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一名《群书理要》)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
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批评太宗没有保持贞观初年的优良传统,太宗把它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