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西周 >

周朝人的主食是什么

时间: 耀聪2 西周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那么周朝人的主食是什么?

  周朝人吃的主食是小米(稷)和黍。

  所谓的“五谷丰登”里,除了黍和稷起源于黄河流域,稻、麦(小麦)和菽(大豆)三种里,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绩,而小麦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创造,大豆则是山戎的手笔,因为古时大豆称“戎菽”,名字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标记。西周初年,“戎菽”是山戎给予周王朝的贡品,可见当时大豆还没被普及。直到春秋初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戎菽”和大葱(当时称为冬葱)被作为战利品带回中原。“戎菽”很容易栽培,迅速推广,战国前后与粟并列成为中原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身在南方的屈原似乎对它忽略无视。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们似乎也对它熟视无睹,古代的中国人似乎喜欢动物油。就连批评苛政的时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汉字里最初单指猪油,而“脂”在古汉语中专指牛羊油。

  周朝人的主食:小米

  小米是粟(Setaria italica)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1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南方则称稻为谷子。经过多年人工除草的选择,谷子地里的杂草样子非常像谷子,尤其幼苗时期,叫做“莠”,成语“良莠不齐”则是由此产生。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属禾本科,我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它性喜温暖,适应性强。 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现主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各地区。

  小米的品种很多,按米粒的性质可分为糯性小米和粳性小米两类;按谷壳的颜色可分为黄包、白色、褐色等多种,其中红色、灰色者多为糯性,白色、黄色、褐色、青色者多为粳性。一般来说,谷壳色浅者皮薄,出米率高,米质好;而谷壳色深者皮厚,出米率低,米质差。著名品种有山西沁县黄小米,山东章丘龙山小米、山东金乡的金米、河北桃花米等。小米粒小,色淡黄或深黄,质地较硬,制成品有甜香味。我国北方许多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小米熬粥营养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周朝人的主食:黍

  黍类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亚洲或非洲可能在很久以前前就已有栽培。在距今8200年前的中国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遗址F374号房基西南角下面,就曾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残骸.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达1.5至3米)。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除珍珠黍外,种子脱粒后谷壳不脱落,去皮后常呈奶油白色。黍类在亚洲很多地区、俄罗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美国和西欧主要作为牧草或用来制干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也作为主要谷物。黍类有很多种,如珍珠黍(是印度和非洲的普通粮食,适于贫瘠干燥土壤)、扫帚黍(在美国作为饲料,在亚洲和东欧供食用)、谷子(也称小米或粟,北美和欧洲西部作为干草种植,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是重要粮食作物)、指黍(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日本黍(种植于日本和美国,用于制干草)等等。黍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约6%至11%,脂肪约1.5%至5%。黍类味浓,不能制膨松面包,主要用于小面包干及做粥或饭。世界年产量约3000万吨,主要生产国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和俄罗斯。

  黍,是中国小杂粮的一种,一年生粮食作物,成熟以后是金黄色,在中国的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山西大同,忻州一代。黍去皮以后,叫黄米,此种米有黏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做粽子的原料之一,此外黍磨成面粉以后还是做油糕的原料。

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