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西周 >

西周周宜壶是怎样的

时间: 耀聪2 西周

  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西周周宜壶,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此壶器形硕大,重达16公斤,高58厘米,整器椭圆形,保存完整,留有壶盖.壶盖的子口伸入器内.长颈,鼓腹下垂,下置圈足外撇.颈两侧设龙首环耳.盖沿器颈饰一周对称的回首凤纹,凤首上逶曲的羽冠长垂至地,尾部作上下卷曲状,凤纹线条粗犷,腹部用蝉纹作为带纹,纵横交错,交汇点为一凸起的菱形.腹部的纹饰分四区,各区内均无纹饰.壶器与壶盖均刻铭文,器四行,盖六行,均铸铭文:"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共二十四字.铭文大意为:周宜为公日己作尊壶,用于宗庙祭祀,子子孙孙要永远宝用.最后一字为氏族徽记.

  历史流传

  此"周宜壶"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周宜壶"属一对旧物,二壶的器形、铭文均相同.台北故宫收藏的"周宜壶"壶盖遗失.该对"周宜壶"制作于西周中期,系清宫旧藏之物,著录于乾隆年间编著的金石名著《西清古鉴》.晚清自清宫佚失后,经丁彦臣、刘体智收藏.丁彦臣(1829-1873),浙江归安人,精鉴赏,著有《梅花草庵藏器目》.刘体智(1880-1963),安徽庐江人,字惠之,号善斋,室名小校经阁,曾任上海实业银行行长,为著名甲骨、铜器收藏家,著有《善斋彝器图录》、《善斋吉金录》、《清代纪事年表》等.

  2005年,"周宜壶"在流失百年后出现于上海崇源的秋季拍卖会中,拥有者为一位美国华人.拍卖前希望"周宜壶留在国内"的呼声一片,拍卖当日的竞争也格外激烈,最终536号神秘买家以2640万元的人民币购得该器.该买家竞拍结束后,就离开了现场.无从得知买家身份.进而,"周宜壶是否留在国内"成为一个新的疑问

  延伸阅读:

  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可以无愧地展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那个光辉灿烂的历史时代——青铜时代。我们知道,最早的青铜器,或为权力的象征,或为庙堂之礼器,或为历史事件的纪念物,无不显示其神圣与庄严;西周以后,随着“明上下,别等列”的礼乐制度衰败,青铜器皿的使用范围,已逐步扩大到贵族的生活中。作为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的青铜器,不论造型、规格和纹饰都有明显的差别;自战国以来,受儒家子弟崇拜的青铜器,只是礼器部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国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青铜器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重视,而造假现象也愈演愈烈。其实,青铜器的造假与仿古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的讲究。下面,我们就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丁孟先生一起追根溯源,回顾一下过往朝代青铜器的作伪和仿古情况。

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