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刑罚历史
五代十国究竟乱到什么程度?就连《新五代史》每发论必以“呜呼”开端,称“五代之乱极矣”!而其刑罚则更是空前酷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五代十国的刑罚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五代十国的刑罚历史: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是唐代末年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他们能建立政权是因为手中拥有强大兵力。因此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强化禁军力量。禁军除了用以捍卫京师和皇宫外,还被派驻各地,藉以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实力。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无奈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广大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日趋贫困,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异常尖锐。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都一改唐朝法律的宽平传统,转而采取重典治乱世政策,科刑普遍加重,既繁杂又残忍。例如:对贼盗行为往往集众决杀,并常常使用决重杖一顿处死等酷刑,甚至以刺字和断足的方式复活了上古时期的肉刑。藩镇割据,军阀当政,司法审判权落入军人之手,司法状况极为黑暗。
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罚
五代十国究竟乱到什么程度?就连《新五代史》每发论必以“呜呼”开端,称“五代之乱极矣”!单就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言,五十四年中换了十四个皇帝,分姓八姓,坊间甚至流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有机会,都可以穿龙袍过皇帝瘾。
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比较注重立法。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编定《大梁新定格式律令》103卷。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仿唐朝后期《大中刑律统类》,编定《同光刑律统类》13卷;后又制编《天成格》3卷、《清泰编敕》30卷。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编定《天福杂敕》31卷。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编定《大周续编敕》2卷;显德五年(958年),又编定《大周刑统》21卷。
十国中的吴国有《格令》,南唐有《升元格》。
五代十国时期立法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针对具体人或事直接发布命令决断,这种命令称为敕,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敕虽然法律效力很高,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起初并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后来皇帝的“敕”越来越多,朝臣将零星发布的散敕加以整理汇编,形成“编敕”,使敕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这样皇权就植入立法活动中。
再就是确定“刑统”的法典体例,更便于司法官审案引用。据《旧唐书·宣宗纪》,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五月,左卫率府仓曹张集律、令、格、式,条件相类1250条,分121门,编成《大中刑法统类》。开创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体例,即把律文按性质分门别类,然后再把性质相同的令、格、式附于相应的律文之后。后唐《同光刑律统类》、后周《大周刑统》及北宋《建隆刑统》均以“大中”为所本。
五代十国时期刑罚空前酷烈,大致讲有几个方面,杖刑演变为“合欢杖”、“随年杖”,流放刑罚演变为刺配,废弃已久的凌迟极刑又出现了。有司刑讯随意增设罪名,加重量刑。
南汉高祖刘䶮用刑最为惨酷,有灌鼻、割舌、肢解、刳剔、炮炙、烹蒸等,听着就够瘆人的。他还发明新的酷刑,把毒蛇放进水里,再将犯人投进去。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后汉建国初年,苏逢吉为宰相,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一人犯盗窃罪,全家及四邻连坐,诛灭全族。群臣纷纷反对,一人为盗也不至于诛灭九族,你还要把四邻全族都诛灭了,那还了得?最终苏逢吉删掉“全族”二字。后汉的官吏以能杀人、多杀人为政绩,众多无辜者冤死。
后汉的法律非常严苛,贩卖私盐、酒曲者一律处死。私自贩卖牛皮一寸即判死刑。后周初年规定,贩卖私盐、酒曲按斤两多少分别定罪,五斤以上者处死。
官场不倒翁冯道,也维护法律
处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皇帝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世之中有个奇人,先后事后唐四帝、后晋二帝,再事契丹、后汉、后周,而且官职不离将相或三公三师之位,享受高官厚禄,一直活到73岁,死后还被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封为瀛文懿王,这个人就是冯道。
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天佑年间,冯道在卢龙节度使刘守光手下做幕僚,后来到晋王李克用手下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任命冯道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朝廷相位空缺,没有人选,李嗣源钦点冯道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是冯道首度担任宰相。李嗣源死后,冯道在后唐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位居三公。
后晋灭后唐时,冯道又成为新朝重臣,后晋高祖石敬瑭任命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对他非常器重,朝廷“事无巨细,悉以委之”。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契丹灭后晋,冯道朝见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在后晋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冯道哑口无言。耶律德光问:“何以来朝?”冯道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听说冯道常以“老子”自居,他名“道”,字“可道”,取《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就取笑冯道:“尔是何等老子?”冯道老老实实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耶律德光一高兴,就赏他个太傅。耶律德光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拍得耶律德光大为高兴。
公元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称帝,冯道投奔后汉,任太师。直到后周灭后汉,冯道仍能保住富贵,任太师兼中书令。
冯道一生以圆滑著称,是不折不扣的“权谋家”,他能做官那么长时间,而且做的是宰相之类的高官,取决于他不贪,没有贪污国家钱财,没有为非作歹,善于审时度势,对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等有独到见解。
冯道也有直言敢谏的时候,我们讲过,后汉法律严苛,私自贩卖牛皮一寸即判死刑。有人违禁买卖牛皮,按照后汉严酷的法律规定要处死刑,当地的判官反对处死,还大胆地上书给后汉高祖刘知远,劝谏皇帝收回成命。刘知远大怒,下令犯人和判官一块处死。冯道说牛皮不应该禁止买卖,于民不利,至于判官则是个敢于直言、赤胆忠心之人,不但不应该杀,还应当奖赏。刘知远一向敬重冯道,也想找个台阶,当即虚心求教。冯道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自己失职,没有及时出来制止这种法令的实施,以致今天害死无辜百姓,请求皇上治自己的罪。最后刘知远赦免了判官和百姓。
天妒英才,周世宗未成大业
五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不俗的成就。
当时华北地区的混乱残破局面在后晋、后汉之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广顺元年(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郭威出身贫穷,颇知民间疾苦。他执政以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停止各地贡献珍贵食物和土特产,免除一些苛敛,废免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停废营田,将田地、耕牛、农具、庐舍等分还给佃户为其永业,鼓励农民耕垦荒地,留心农田水利。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因而乐于附籍。至广顺三年,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三万多户。
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继位,就是周世宗。他广泛搜罗人才,继续推进改革。整顿吏治,破格任用贤才,改革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病,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朝廷重用。政治上,力肃贪污之风,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有几个官员借奉命出使之机游山玩水,也被他贬了官,这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连年战乱,流亡农户很多。北周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规定田主在三年内回乡的,归还其一半耕地;五年内回归的,给还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户所盖的屋舍和种植的树木、园圃。五年以外回归的,除坟茔地外,一律不归还。鼓励开荒,将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从契丹统治下回归的人,对他们在外的年限和获得土地的数量等的限定,都相对放宽。
周世宗受唐代名臣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就连历代享受优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罢黜正税之外的一切税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绅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百姓身上。当时征收正税多不按农时,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收了夏粮、秋粮保证交纳。都城开封屡遭水患,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达淮,使漕运畅通。
中原佛教广为流行,各地寺院林立,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寺院以保护庙产名义隐匿编户,不上户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下诏废闭寺院三万余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禁止私度僧尼,及僧尼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之类。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周世宗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废除了随意处死条款和凌迟之类的酷刑。他以多种人道措施对待犯人,打扫监狱,洗刷枷拷,给犯人充足的饭食,允许探视有病的犯人,无主的病人由官府负责治疗,严禁使犯人无故死亡,私自杀死犯人的官员被斩首。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因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混乱时期,每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唐朝的法律制度基本已被破坏得混乱不堪。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周世宗令人训释律、令、格、赦,成《刑统》,显德五年颁行,是为《大周刑统》。
后周统一了北方,《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得以推广,从而确定了“刑统”的法典体例,对于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基本统一了法律制度。等到后周的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就直接在后周《大周刑统》的基础上修订了自己的法典《宋刑统》。
可惜周世宗只坐了五年江山,三十八岁即英年早逝。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去世,七岁的恭帝接班。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兵出征,在陈桥发动兵变,率军返京,废后周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
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先集中兵力平定反抗力量。随后,采纳赵普建议,先削平南方的荆南、南汉、南唐、吴越等国,统一了南中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归降。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