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五代十国 >

陈桥兵变的简介

时间: 杜生2 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陈桥兵变介绍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史称恭皇帝。先皇刚刚去世,继位的新皇帝年纪又太小,后周的政局开始陷入不稳定状态。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邻国辽国联合北汉进攻后周。主政的太后毫无主见,眼前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听到这个消息,四下无措。再加上新皇帝年幼,不得不依靠辅政大臣——宰相范质。范质将朝中所有武将都过了一遍,只有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才能解救后周于此次危难之中。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呢?

  与众臣商议之后,决定派赵匡胤出兵击退辽国和北汉军队。谁知,赵匡胤以兵寡为由,拒绝出战。周世宗没去世之前,赵匡胤掌握着禁军。周世宗去世之后,后周政局极度不稳定,朝中大臣谏言削减赵匡胤的权利,不能让他再继续掌握禁军,因为他是整个后周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给不给赵匡胤兵权,变成了一场博弈。不给兵权的话,辽国和北汉的军队就要攻进都城。给了兵权,后周的江山怕也是要易主了。权衡之下,宰相范质还是给了赵匡胤最高军权,调动全国兵马来解决这场战争。

  赵匡胤摔着大军到达陈桥驿,在此驻扎夜宿,与此同时,他的兵变计划也开始了。赵匡胤的亲信先是散布消息,“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出征的将士们或许也感觉到了后周将不久已,情绪很快就被带动,纷纷响应。赵匡胤的亲信们眼见着时机成熟,就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伏在地上大呼“万岁”。于是,“醉酒醒来”的赵匡胤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随即班师回朝,仗也不去打了,直接奔回都城开封,逼迫恭皇帝禅位,将后周的政权夺走,建立宋朝。

  关于陈桥兵变的历史评价

  政治见识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

  积极作用

  往事钩沉,陈桥兵变被许多人看成是赵匡胤阴谋夺权的最有力证据,但如果把这次兵变放在当时那样的大背景之下来看,他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自从唐玄宗安史之乱后,中原大地就陷入了战乱频仍的年代,由于各大节度使手握军权,彼此攻杀,国家内部分裂,使得外敌契丹乘机南下,进行野蛮的残杀和掠夺,使中原百姓更加水深火热。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一位能够平息动乱的伟人出现。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统一全国,使国家走向繁荣稳定的人物。如果没有这次陈桥兵变,百姓的疾苦不知还要延续多久。

  在公元960年那个特殊的年代,赵匡胤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但要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还需要非凡的智谋。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智谋都说成阴谋,这是个十分幼稚的误解,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写《孙子兵法》的人岂不该杀了?诸葛亮岂不也成了大阴谋家?

2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