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情况

时间: 耀聪2 文史百科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简称中国近代兵工,是指中国近代用机器制造枪、炮、弹、药等兵器的工业。它是中国近代用机器制造武器的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中最先建立的部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情况。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概况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始建于第二次 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期,清政府先后建立近代兵工厂29 个(其中3个主要制造和修理舰艇,兼造兵器),分布在沿海和内地的17个省。清政权结束时尚存15个。民国时期,近代兵器工业有了大的发展。清代延续下来的近代兵工厂、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新建的近代兵工厂、地方军阀建立的近代兵工厂共计87个;兵器科研机构和兵工专门学校开始建立;作为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一部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兵工于1931年诞生。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管辖的兵工厂和共产党领导的兵工厂制造的兵器,分别供应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支撑着反抗日本侵略的持久战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管辖的近代兵工厂,除迁到台湾的外,相继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接管。被接管的兵工厂和人民兵工厂统一整合,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基础。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建立背景

  封建社会始终存在着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又增加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太平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侵略威胁加紧,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清朝的封建统治者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太平军势力强大的时候,1861年1月,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 奕 䜣等人上奏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一)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被清军重重包围的时候,1864年5月, 奕䜣等人上奏说:“现在江浙尚在用兵,托名学制以剿‘贼’,亦可不露痕迹,此诚不可失之机会也。

  若于‘贼’平之后始筹学制,则洋匠虽贪重值而肯来,洋官必疑忌而阻挠,此又势所必至者。是宜趁南省军威大振,洋人乐于见长之时,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外国的侵略威胁凸显出来。1866年4月,同治皇帝发出上谕:“因思外国之生事与否,总视中国之能否自强为定准”,“应如何设法自强使中国日后有备无患,并如何设法预防俾各国目前不致生疑之处”,着官文(湖广总督)、 曾国藩(两江总督)等10个督抚专折密奏。(《洋务运动》(一)第15页)再次表明“自强”是为了防御外国侵略。

  早在1861年1月, 奕䜣等人就根据当时形势向咸丰皇帝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七十二)1862年,他们又向同治皇帝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把制造先进武器作为实现国家自强的第一步。1862年11月17日,同治皇帝发出上谕,要求各通商口岸,“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务须得其密传,能利攻剿,以为自强之计。”(《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从此开始了学习制造西方先进武器以求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称为 自强运动,亦称 洋务运动。上述清政府根据形势采取的对策,都是在“自强”目标下进行的。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建成过程

  清政府建立近代军事工业是在外国的侵略和侵略威胁下被迫进行的。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建成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包括近代兵器工业和近代舰艇工业)。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试办阶段

  在没有机器制造知识的情况下,1864年至1873年间,在海防和边防地区摸索建立了 苏州炮局、 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西安机器局、 福建机器局、天津行营制造局、 广东机器局等8个近代兵工厂和近代舰艇制造厂。这些厂最初的规模都很小,能仿制简单的兵器或舰艇。生产所需的机器和原材料几乎全部购自外国。有的厂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聘用的外国人。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倡办阶段

  1874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番社被高山族人所杀,派兵进驻台湾番社。清政府要求日本兵撤走,但日本兵就是不撤。清政府自度没有实力把日本兵赶走,只得花50万两银子将日本兵请走。这件事给清政府的打击很大。同年11月, 奕 䜣等人上奏说,日本兵进驻台湾,明明是它不对,但我们对付不了它,只得让步了事。日本是个小国,我们都对付不了,西洋大国来侵犯,我们用什么来对付?因此,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6条措施意见,请交滨江、沿海各省的总督、巡抚、在一月内提出意见,再由在朝的大臣们商议处理。

  同治皇帝批准这一奏议,开始了一次海防问题大讨论。大讨论历时半年,收到意见书54份,统一了参加讨论的总督、巡抚、、大臣对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加强军事工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海防问题大讨论后,不仅滨江、沿海省份加强了军事工业建设,内地省份也开始建立近代兵工厂。1884年中法战争前,扩建和调整了已建成的近代兵工厂,新建了乌龙山机器局、 湖南机器局、广东军火局、 山东机器局、 四川机器局、大沽船坞、吉林机器制造局、 金陵制造洋火药局、 神机营机器局、浙江机器局、 云南机器局等11 个近代兵工厂,近代兵器工业粗具规模。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形成阶段

  1884年,爆发中法战争。云南边境、福建海军、福州船政局、台湾遭到法军的攻击,损失很大。1894年,爆发中日战争(亦称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旅顺、威海被日军占领。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马关条约》,向日本割让台湾、澎湖,给予巨额赔款和一些特权。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一再加强军事工业建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前,已建成的主要兵工厂得到扩建,新建了台湾机器局、 广东制造枪弹厂、 湖北枪炮厂、陕西机器局、 河南机器局、 新疆机器局、 湖北钢药厂、山西机器局、 贵州机器局等9个近代兵工厂。奉天(今辽宁)、黑龙江、广西、江西、湖南等省也准备建立近代兵工厂,但因经费困难,没有建成。至此,先后共建近代兵工厂28个,外国常用的兵器能够制造,机器、原材料、技术人才开始争取自给。中国近代兵器工业初步形成。

  1900年,英、美、日、俄、德、法、奥、意8国的联军攻占北京、天津和东北三省,烧毁了圆明园,毁坏了4个近代军工厂。清政府被迫同入侵者签订《 辛丑条约》,向这些国家赔款银4.5亿两,两年内禁止向外国购买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机器、材料。清政府的经济崩溃,并且制造 武器的条件缺失,近代兵器工业进入凋敝状态。1902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将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北洋机器局的机器加以修理,并新购一批主要机器,在山东德州建立北洋机器制造局。晚清建立的近代兵工厂达到29个。 辛亥革命前夕存在的15个近代兵工厂中,江南制造局、湖北兵工钢药厂、广东制造军械厂、四川兵工厂、北洋机器制造局5个主要兵工厂的年生产能力为,炮150门、机枪120挺、步枪46500支、炮弹10.8万发、枪弹6100万发、无烟火药216.5吨。( 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910 年一度撤销,未计其生产能力)中国的幅员辽阔,这么微小的兵器生产能力不足以供应国防的需要,而清朝末年的实际产量还不到生产能力的一半,可见晚清时期的国力十分脆弱。

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