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为什么要起名字

时间: 耀聪2 文史百科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古今中外,人其实最珍惜自己的姓名,分量可谓举足轻重,几乎构成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载体。那么为什么要起名字?

  名字虽然是个人的,但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也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相关阅读

  简而言之,姓名就是姓和名字,姓甚名谁,代表某个人的一种符号。在古代,并非一开始就使用姓名,而是先有姓氏,后才有名、字,《白虎通·三纲六纪》云:“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整个氏族的族号,每个成员都以该族号为自己的姓。氏起于父系,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属姓的分支,到后来说姓氏才专指姓。名是个人符号,带有个人烙印,据《礼记·内则》记载,婴儿的名是在出生百日后由其父取的,然后再告诉亲朋好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也就是现在的上户口。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子满20岁时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给他取字;而女子满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笄(束发用的簪子)”之礼,以示成人可以出嫁了,并且这时也要取字,正如《礼记·曲礼上》说的:“女子待嫁,笄而字。”还把女子尚未定亲叫做待字闺中。可见古时男女皆有字,如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字永叔,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以前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婚后通常要在父姓前再加上夫姓作为称呼,连自个儿原来的名都免了,如赵王氏,人们肯定知道她夫姓赵而父姓王。

  仔细推敲的话,古人的名和字还挺有意思。有的是名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大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尔雅》曰:“广平曰原。”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而鹏举就是大鹏展翅高飞之意。有的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说文》曰:“点,小黑也。”而皙乃人肤白之意。随着历史发展,许多字义变化颇大,已很难看出古人名和字之间有什么明显联系。

  在我国历史上,最多时曾有24000多个姓,而据现在的《中国姓氏统计》仅剩约4100个。有的姓氏可溯及远古初民,如屈原赋骚之首即自称为“帝高阳之苗裔兮”。有意思的是,据考证,“开门七件事”之柴米油盐酱醋茶竟都有人拿来做姓,还有数字一、拾、百、千、万均有人姓;如江苏昆山的“一”姓,据称由乙姓演化而来;徐州的“拾”姓,出处不详;重庆北碚区的“百”姓,据传源于黄帝之后;郑州 上街区的“千”姓,其祖可溯至春秋末期鲁国人闵损,其后人以其字子骞之“骞”为姓,但1954年文字简化改革时,骞姓人在登记户籍时被简化讹为“千”姓,但老辈人至今骞、千互用。

  在一些文艺作品里,“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堪称一些所谓侠士的口头禅,当然也有为了躲避仇家或官府追杀,不得不隐姓埋名于深山幽谷中,或虚度残生,或伺机东山再起。更名改姓被认为是荣耀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或伟人赐姓、改名。如七下西洋的郑和本来不姓郑,而是姓马,郑姓乃明成祖 永乐皇帝所御赐。

  每个人死后能留下的只有姓名,惟其能超越时间,甚至永恒。有的人 活着,挖空心思想“不朽”,到头却落一个“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下场,而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安危的人,他们的英名则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