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中国自行车发展历史

时间: 耀聪2 文史百科

  自行车,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现在自行车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下面是中国自行车发展历史。

  说起自行车来,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可是把这自行车分为“文车”和“武车”,您一定没听说过吧。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牛车和人力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40年代日本人把改良后的三轮车输入到台湾,它样子很特别,前面像是自行车,后面像是人力车。那一时期,台湾的自行车几乎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比较知名的有朝日牌、富士牌等等。人们习惯性地把女性骑的自行车称为“文车”,把男性载货用的自行车称为“武车”。自行车的“文”“武”之别就是由此而来的。对于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自行车,人们总是加倍爱护,当时台湾的石子路很多,一些人舍不得骑,而是选择推着车走,等上了柏油路才开始骑。自行车上也总是有个小包,里面配有迷你式打气筒,以备不时之需。

  抗战结束后,台湾的自行车、三轮车改从香港和大陆进口,台湾人也开始生产成车与零件,一时间打出名堂的品牌有伍联、伍顺、福鹿、飞虎等。后来,人们见有利可图,纷纷成立了生产廉价车的小工厂,形成了恶性竞争。不少车厂败下阵来,陆续停产或转行,幸存下来的只有伍联牌和幸福牌。

  1956年台湾公布了自行车配售办法,人们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来购买。当时的自行车都要挂车牌,缴纳牌照税。到1961年台湾已经拥有了130多万辆自行车,但是车价依然不便宜,一辆台湾产的要900多元新台币,进口的更贵,要1700多元,而当时理一次发只要7块钱。自行车价格昂贵,被盗自然是常有的事,自行车锁也就成了畅销品。帮人洗车也成了当时一种流行的行业。

  60年代以后,岛内的摩托车、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销量逐渐下滑。就在这时,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了,摩托车和汽车厂商叫苦不迭,而自行车制造业却得到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1973年岛内外销自行车100万辆。当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跑车,五段速最普遍,十段速最时髦,每辆都要4、5千元新台币。

  1980年台湾自行车外销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自行车的材质也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从高碳钢、铝合金到碳纤维、镁合金,自行车从原来的中低价位,一路攀升到中高价位。

  80年代以后,岛内自行车行业约有工厂700多家,每年外销金额近300亿元新台币。链条、变速器等等这些自行车的关键零部件的产量现在仍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延伸阅读:

  原理介绍

  自行车的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25个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其中,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货物的重量最大。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

  1、导向系统: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等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通过操纵车把来改变行驶方向并保持车身平衡。

  2、驱动(传动或行走)系统:由脚蹬、中轴、牙盘、曲柄、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等部件组成。人的脚的蹬力是靠脚蹬通过曲柄,链轮、链条、飞轮、后轴等部件传动的,从而使自行车不断前进。

  3、制动系统:它由车闸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随时操纵车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停驶、确保行车安全。

  此外,为了安全和美观,以及从实用出发,还装配了车灯,支架等部件。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