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史名胜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这次由小编当导游,给大家介绍安徽省历史名胜。
(一)皇藏峪
皇藏峪,原黄桑峪,因峪中长满黄桑树而得名。其峪位于萧县城东南60华里的龙冈山中。《大清一统志》载:“黄桑峪在萧县东南,与龙驹咀相连。相传汉高祖曾藏于此,亦名皇藏峪”。峪中有3000多亩天然林木,140余种,七八百种草药,四季常青,风景分外秀丽,为游人向往之地。
在皇藏峪,有座依山构筑的寺庙——瑞云寺。寺周围众山环抱,威严似座城堡。其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535年),初称“登云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更名“瑞云寺”。瑞云寺的建筑布局颇具匠心,它背负悬崖,面临深渊。明崇祯年间,增建殿堂楼阁至99间,是三进三阶式院。步入山门,先登“藏经楼”。楼上藏经、楼下斋堂。中院为大雄宝殿,飞檐拱壁,气势雄伟。后院为方丈室,高大轩敞,清雅宜人。整个寺院石级层迭,回廊交错,门楣多变。前院的一株银杏树,是历经1 000多个春秋,但依然绿荫如盖,硕果累累。后院还有一株同根异芽,人称“子母树”,或曰“携子抱孙”,饶富天趣。
皇藏洞则为峪中一胜景。在瑞云寺西南百余步,有一天然崖洞,一块一丈多高的“飞来石”不偏不倚地落在洞口前,石壁上刻有“洞天飞来”四个大字,这便是皇藏洞,相传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被秦兵追赶而藏于此。洞呈圆形,深六丈许,四壁油光,自然似屋顶。洞底平坦,内望漆黑,洞口立一巨石,洞的右下方数十步,有一天然井,井口为多边形,俯视深不见底,传为刘邦避难时寻水解渴,久寻不得,怒拔宝剑,猛力穿石,剑拔泉出,故名拔剑泉。
峪内还有“果老洞”、“洗钵池”、“观景峰”和“雾猪泉”、“美人洞”、“龙驹咀”、“仙人床”等自然奇观。
皇藏峪因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自然保护区,峪中“瑞云寺”是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车牛返
车牛返位于萧城西南16里许,因闵损故事而得名。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后居宋相邑之东(今宿县闵贤村)。孔子弟子,德与颜渊齐名,少失母,父续弦。继母孤恩虐骞。某岁冬,骞随父驱车外出,行至半途,天骤雪,骞衣厚而栗,其两弟反之。父震怒,鞭挞出芦花,遂悟,速返出其妻。骞哀告:“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感其孝行可嘉,遂罢。母已感悟待骞如己出。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间”。子骞一生从事教育,后世历代皇帝赐匾封公,褒为“几圣”。并树碑纪念,铭文曰“鞭打芦花处”。当地现改名为芦花乡,使其懿行美德,千古流芳。
(三)化龙潭
萧城西南五里许,虎山脚下,徐林村前山沟中,有一潭,深丈余,曰“化龙潭”。相传该村昔有一孀妇,生一子体肤铁黑,取名小黑龙,母子家道小康,相依为命。一日携子上潭洗衣,洗毕告子:“天大旱,速回浇园”。龙虚诺而去,薄暮,母往视子,见子偷闲,怒斥之,龙佯灌不力,母去复停。至夜间,龙座井上,身微动,泉猛出,少顷,满园皆水。次日,母出见疑甚,匿茅庵窥视,惊见黑龙跃出。遂气绝。龙葬母子潭,植松四株,哭坟数月,其孝行广闻乡里。娶一妻,同耕作,某日忽大雨骤至,妻误入深渊,龙乘云而去。每年夏秋返乡探母,必有大雨成灾,天公不允再归。后值旱年,乡民常聚众祈雨,每求辄应,后建龙王庙永作纪念。
(四)汴河故道
汴河故道流经我区的宿州市、宿县、灵璧、泗县。沿宿(宿县)永(永城县)、宿(宿县)洪(江苏泗洪)公路的方向向西向东伸延,河床遗迹仍清晰可见。泗县城西门偏北15米处,现遗存明代汴河入城的水关。1972年深挖河床时,在泗县鹿鸣山北两华里处挖出木船一艘,长约10米,分前后两仓,初步鉴定为宋以前的木船,部分船板现藏于泗县文物管理处。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全长1 300公里,是时河堤筑御道,两岸植柳,为连接南北的一条交通命脉。唐、宋时江淮漕运皆由汴水而达京师。自南宋与金和议,划淮河为界,汴河即渐淤塞,不久即废。
这条通济渠,上游自荥阳北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河,中游至开封折向东南流经今杞县、睢阳、宁陵至商丘引蕲水古道,又经夏邑、永城、濉溪流入我区,出我区而东流至江苏省泗洪县的马公店,与谢家沟(老濉河)汇合,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临淮头入洪泽湖,下游自江都宫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