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新青年杂志的介绍

时间: 耀聪2 文史百科

  编者按:《新青年》的这一改革方案最终未能实行。任何改革的实行都并非易事,由此可见一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新青年杂志的介绍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 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 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 年杂志》,2卷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 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移至北京。 ……

  《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创办之初,它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宗旨,恰好击中华夏传统封建文化的要害,引起国内思想界的强烈反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新青年》杂志的一些主要编辑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一个宣传民主主义的期刊,逐步改造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期刊,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做了准备。这一历史事实表明:先进的编辑工作者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谈谈有关《新青年》杂志的几件事。

  一、创刊缘起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原本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1904年,他创办《安徽俗话报》辛亥革命前,陈独秀就在《国民日日报》和《安徽俗话报》上发表文章,批判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他曾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逃亡到日本,曾参加由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的工作。据亚东图书馆的主持人、老出版家汪孟邹先生回忆:陈独秀于1913年从日本偷偷地回到上海。他没事做,经常到亚东图书馆里来。“他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功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陈独秀请汪孟邹想办法。汪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做,就把陈介绍给群益书社陈子沛、子寿兄弟。他们很快接受,并与陈议妥,每月出刊一本,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这样《新青年》杂志诞生了。

  二、编辑创新

  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青年》杂志,在编辑业务上,也有所创新。

  那个时期的杂志报刊都没有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每篇文章都不分段落,从头至尾一排到底,既不醒目,又不易读。为了克服刊物编排上的这种弊病,《新青年》杂志决定采用新式标点和分段编排的新方法。新式标点符号的铜模是由群益书社的陈子寿与太平洋印刷厂的张秉文商量研究后,用外文标点符号作为样板刻制的。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两大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新青年》的这一举措,开创中国编辑业务的新风气。分段编排的方法,能使文章标题醒目,层次分明,比起一排到底的编排自然优越得多。因此,《新青年》的编辑创新一炮打响,深受读者欢迎,很快被中国出版界普遍接受。

  《新青年》还想改为横排板,自左至右,像英文、法文的写法那样。这个建议最初是由钱玄同提出来的,并得到陈独秀的认可。陈独秀说:“《新青年》杂志拿除旧布新做宗旨,则自己便须实行除旧布新,所有认做‘合理’的新法,说了就做得到的,总宜赶紧实行去做,以为社会先导才是。”但是横排版的想法却遭到群益书社的反对,因为“这么一改,印刷工资要加多几及一倍。”经费的增长难以解决,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新青年》的这一改革方案最终未能实行。任何改革的实行都并非易事,由此可见一斑。

  三、改名原因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创刊伊始称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才改名《新青年》。

  《青年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优于同期的一般刊物,销售量一路攀升,最初每期只印一千份,后来一再重印,最多一期竟销售一万五、六千份,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业绩。《青年杂志》办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改名呢?

  原因是群益书社收到上海____青年会寄来的一封公函,上面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与他们办的《上海青年》名称雷同,为避免冒名之嫌,请及早改名。群益书社尽快将上海基督____会的公函内容告诉陈独秀,并建议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考虑到新名称跟杂志内容和性质更加贴切,便同意改名。

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