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简介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的前身是1987年3月举办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六十周年纪念"展览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介绍。欢迎欣赏阅读。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简介

  位于上海闸北区浙江北路118号这座“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并非是原址重建而成,其原址“三曾里”位于闸北区原香山路(现临山路)公兴路口,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毁于日军大轰炸中。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历史沿革

  红色足迹

  1932年1月29日凌晨,日军飞机盘旋于闸北区宝山路地区,寻找他们认为的“抗日分子”藏匿的湖州会馆,投下炸弹,一时间死伤无数……谁也没有注意到,距离湖州会馆不远处的香山路公兴路口,同被炸成废墟的“三曾里”是中国共产党一个从未暴露的秘密办公点,曾是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后到1924年9月间中共中央局机关所在。

  寻旧楼

  1970年,上海房管部门查询到一张绘于1929年的房屋地形图,这上面清楚地标示出了“三曾里”的所在位置;1977年,时任上海“一大”纪念馆馆长的任武雄赴武汉拜访了当年的中央局委员、会计罗章龙同志,经罗老回忆后才最终得以确认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的所在确是闸北“三曾里”无误。但由于抗战后,这一带逐渐发展为棚户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兴建起象山小区。别说曾经的遗址无处可循,就连居住在象山小区的居民也都并不知道这里曾有这样一个影响当时中国时局的地方存在。

  实物复制

  2007年,闸北区为将“三曾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尽量还原在场景类似的石库门楼房里,便把位于浙江北路118号原区政协办公地,改建为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由于“三曾里”被毁之后,现存只有一些文字资料和当时的一张地图照片,新馆借助大量影像资料和500余张历史照片、实物复制件,以动态场景再现、斗争场景微缩模型、电子翻书、动态地图、电子手掌投影等表现手法,将那幢门楼里的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为复原当年的场景,在新馆筹建时,工作人员对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及房屋使用材料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所展示的石库门内的前厅、后厅、左右两侧厢房等结构虽已不是原物,但均来源于留存的地形图上精确轮廓标识。此外,包括原来“三曾里”所涉及的精致雕花门头、屋内油画、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三曾里”的卧室场景也在一楼和二楼的展厅一一复原展示。尤其在二楼展厅,以硅胶真人模型等身复制的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书房的一个读书交流的生动场景,被大多数网友认为是馆内极具生活气息的一处展示。

  掩护行踪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随后选出中央局5名成员组成中央局机关;同年7月至9月,中央局成员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先后来到上海,以时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长王荷波的名义,租下了距当时上海北火车站仅一二里路的这一处隐蔽门楼。当时,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和两个儿子住在楼下前厢房,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楼下后厢房,罗章龙住楼上。为隐蔽起见,他们对外称是“王姓兄弟”一家三户人,向警予是“户主”,门外还挂着醒目的“关捐行”招牌,以海关进出口货的客户填写报关单作为职业掩护,以躲过敌人搜查的耳目。

  直到1924年9月前,当时住在“三曾里”的毛泽东等人不仅在这里开会讨论并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大量的文件、决议,并为《向导》等党报撰写文章,他们经常研究问题到深夜,累了就到后屋的小床上稍作歇息。就连当时居住在“渔阳里”的陈独秀也在这里有专设的床位,开会晚了或有事不能回去便在这里留宿。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在这座始终没有暴露的隐秘石库门楼里,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和工人运动的总指挥部在有序运作着。

  而这个始终没有暴露的地方却也是当时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严格自律的结果。常来常往的几个人对外就称亲戚串门,其他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经中央允许和来人接头后方可进入。他们甚至口头约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纪律,包括不看戏、不看电影、不到外面照相、不在街上游逛,以及不随便外出在餐馆吃饭,只在楼里由向警予负责的公共伙食处解决。

  三大和三曾里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等文件。会议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三大”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机关迁回产业工人集中,交通联络方便的上海。先由王荷波以私人名义在闸北的公兴路与香山路(今临山路)路口的三曾里租了一幢两层楼房,作为中央局机关的办公地。1923年7月至1924年6月期间,三曾里3号一直是中央局机关的秘密办公地。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向警予等先后于此办公和居住。毛泽东同志自1923年7月下旬至9月期间,来沪出席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第六次会议,也住在三曾里进行日常办公。1924年2月至6月初,毛泽东离开广州来上海,仍住在三曾里。原建筑已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毁。  2007年1月,闸北区革命史料陈列馆完成了“永恒丰碑党史辉煌”的基本陈列,生动再现中共三大之后,中央局机关在上海开展工作的历史情况。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馆藏作品

  陈列共十个部分内容:二十纪的闸北、创建党的组织、上海的延安、东方红色大学、五卅反帝运动、工人阶级的一次壮举、殊死的斗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反战争民主迎解放,共展示实物、照片、复印资料269件(幅)。同时,复制陈列有番瓜弄棚户简屋数间。

  进入展厅一楼,入眼就是当年“三曾里”房门口那块“关捐行”照片的复原建筑,脚下踩着的一张地形图则醒目地标出了“三曾里”曾经在公兴路、香山路(现临山路)交叉处的一条小弄堂内的具体位置。展厅中缓缓旋转的“三曾里”复原模型也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建筑风貌。据说,由于一开始弄内只有三家曾姓人家和三个门牌号, 故名“三曾里”。

  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历史意义

  虽然作为“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爆发地和激战地,闸北成为当时的战争重灾区,众多建筑和史料毁于一旦。但事实上,闸北除了当时“蜗居”运作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也是中国工人阶级早期运动的发源地,被大革命时期任闸北区委书记的阳翰笙比喻为上海的“延安”。

  中共三大中央局机关迁至闸北后,上海的国共合作迅速展开。当时,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和青年团上海地方委员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建立了“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动员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国共合作的工作首先在上海展开。而当时的闸北就是推进这项工作最有生气的城区。


  看了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介绍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