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超声医学的发展历史介绍
中华医学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对引领我国医学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超声医学的发展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北京超声医学的发展历史介绍
北京超声医学发展史是我国超声医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超声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超声影像诊断设备的出现、改进和发展而逐渐成长和壮大。北京地区的超声诊断始于1960年,当时部分医院采用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生产的A型超声诊断仪CTS-1型,探测腹部脏器、水肿和血肿等。北医三院于1960年由张武组建成立了超声诊断研究小组,1961年购进上海产超声波探伤仪。超声应用领域最多的是颅脑,其次是眼、上颌窦、肝脏、胸腔、乳腺、心包、骨关节等。以郭万学、谢宝玙、周万松、毛传琰、李德芬、李祥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超声工作者在60年代早期就发表超声波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经验总结,如1962年郭万学、毛传琰等分别发表了A型超声诊断肝脏疾病的报告,使得A型超声逐渐普及到县、区级医院。
1965年北京军区总医院首先用D型超声探测胎心,逐渐用于探测胎盘、脐带动、静脉,并用于分娩监护;还开展了静态B型超声显像研究。此后十几年,北京的超声诊断工作者们在A型、M型和D型超声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70年代初实时超声显像新技术逐步引入我国。1974年北京军区总医院郭万学、简文豪等采用德国Vidoson快速机械超声扫描仪成功地诊断妇科肿瘤和妊娠子宫,开辟了北京实时超声诊断的先河。心血管应用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阜外心血管医院刘汉英、程克正等运用由荷兰生产并引进我国的第一台兼有二维和M型超声的超声心动仪在诊断风心病、先心病和左房黏液瘤等心脏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术交流,伴随着中外学者超声技术的交流增加,北京市在1978年底和1979年初迎来了两台由日本Aloka公司生产并具备当时世界先进灰阶实时超声诊断技术的超声仪,它们是首批引入国内的实时超声诊断仪。一台仪器在北大医院第一医院由张岐山、田绍荣开展胆石症方面的应用研究,另一台仪器在北京友谊医院由杨成奎、王宝恩与北医三院张武共同协作,成功地开展了腹部超声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198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袁珍等较早开展了骨科领域的超声影像研究,1992年曹海根、王金锐等首先把肌肉骨骼系统的超声影像引入我国。
80年代中后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使超声诊断进入了彩超时代。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阜外医院、北大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医三院等是较早引进彩超的医院,另外随着配备变频、宽频探头和先进图像自处理系统超声仪的普及,医用超声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介入性超声是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我国的介入性超声始于1962年。早期仅用于颅脑手术入路定位、羊膜腔注药引产、脓肿引流等部分领域。随着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器的普及、超声造影剂的出现、超声辅助诊断及治疗设备的出现,北京的介入性超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成绩。自1980年董宝玮等首先开展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以来,介入性超声逐步由诊断功能过渡到诊断加治疗的多元化发展,张武首先应用的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技术显示出明显的临床优势,并得到了迅速普及,在病变的诊断、治疗特别是肿瘤的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疗效和优势。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医三院超声专家出版的介入性超声专著为中国的介入性超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介入性超声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几十年不断的广泛开展,有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放军总医院首先开展的超声引导下激光、同位素内辐射、微波治疗肝癌、北京肿瘤医院开展的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肿瘤、北大医院的内窥镜超声等,在临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分辨力的体腔内超声探头问世和不断完善,更加开拓了超声检查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如超声引导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甲状腺微创消融治疗等技术,扩大了介入性超声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