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澳门历史建筑群介绍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澳门历史建筑群包含了许多澳门历史名胜古迹,其中许多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多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地游客所喜爱的旅游胜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澳门历史建筑群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澳门历史建筑群介绍

  妈阁庙妈阁庙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观音阁等建筑物。明朝时本名"天妃庙(宫)",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时增建山门,额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祖阁",又有另称'正觉禅林"。

  妈阁庙之建筑物建于不同时期,整座妈阁庙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规模。弘仁殿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现存门楣石刻"弘仁殿"三字,旁边之题款则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该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庙内有实物可考,而历史最长的是"神山第一"殿。该殿供奉天后,由当时官方与商户合资筹建于1605 年(明万历三十三年),至1629 年(明崇祯二年)又再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初建时的石刻;妈阁庙因而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明确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无从稽考,阁内现存一块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则观音阁应建于此前。阁内供奉观音。

  正觉禅林也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警,后由文化局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月完成。

  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造成损毁,于是由居民集资,于1875 年(清光绪元年)开始重修,至1887 年(清光绪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除了于83及88年给予资助维修该庙外,文化局于1996~97年间对该庙进行保养工程,包括墙壁、装饰墙身及门窗的框架等。

  港务局

  港务局大楼,原叫摩罗兵营(Quartel dos Mouros),由一位叫卡苏索(Cassuto)的意大利人设计, 1874 年建成,当年8 月投入使用,作为1873 年到澳门当警察的印度人的营地。据记载,兵营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驻有二百名兵士,还有军官房间,从大厅可以看到建筑物四周的空地,风景极为优美。到1905 年,该处被改做港务局和水警的办公地点。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港务局办公大楼。

  郑家

  郑家大屋大约建于1881 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由其父亲郑文瑞筹建。后来,郑家后人四散,该大屋长期没有进行整体维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该大屋,并开始按原貌进行维修工程。

  圣老楞佐堂

  大约建于1569年,原为木质结构,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后来几经重建,完成于1846年。该教堂奉为教会殉职的圣人老楞佐(S.Lourenco)为主保。由于教堂靠近南湾,往时当葡人船只外出贸易回澳之时,其家眷即站在教堂的台阶之上呼唤等候,祈求一帆风顺,平安归来,故该教堂俗称为「风顺堂」。

  圣若瑟修院

  圣若瑟修院创办日期不详。有历史记载的,是耶稣会士于1728年2月23日取得现址,当时人称之为圣若瑟楼。经过三十年经营,院舍陆续落成。圣若瑟修院大楼久历沧桑,先后曾于1903年、1953年和1995年进行修葺。三巴仔街一号和岗顶前地一号旧楼,已于1953 年拆卸重建。

  与圣若瑟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46 年兴建, 1758 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遗址前身),因此中国人称它为"三巴仔"。1865 年,教堂增加了四根巴罗克式柱子,用以支撑唱诗台。1953 年维修时在教堂外立面铺上石米饰面,破坏了原始面貌。直到1998年,文化局对圣堂作整体维修,1999年11月竣工,除恢复原来的外立面外,并加固圣堂结构及重铺教堂木地台。

  民政总署大楼

  民政总署大楼兴建于1784年,到1874年,大楼已很残旧,加上当年台风袭澳,大楼的屋顶、墙壁、门窗损毁,终于1876年修葺,1887年重修屋顶。到1936 年,澳门再次遭受台风吹袭,民政总署大楼再次受损。1938 年开始改建工程,包括在二楼梯级中段辟建一座小花园,到1940年完工,至今外貌基本维持不变。

  澳门历史建筑群简介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八景"之一,位于炮台山下,左临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下连68级石阶,显得巍峨壮观。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的前壁遗址。

  圣保禄教堂属圣保禄学院。天主教的耶稣会士早在1565 年已在圣安多尼堂侧建立起第一间会院,后又在大三巴山上修建新会院,并附设教堂和供讲授教理之用的学校。至1594 年,该学校升格为学院(当时的大学),成为远东地区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这就是著名的圣保禄学院。

  与圣保禄学院毗连的圣保禄教堂,创建于1580 年,于1595 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教堂焚毁。1602年开始第三次重建,牌坊左侧还存有当时的奠基石。整个建筑工程直至1637-1640年间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后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

  教堂后部遗址于1837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至1854年为止。

  1990~1996年间,澳门政府对圣保禄教堂遗址进行考古、修复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国建筑师负责策划和设计,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博物馆学家参加工作,耗资二千多万元,经5年考古、勘察及营造,并建成一博物馆,于1996年10月间落成,大三巴牌坊因而得到完善的保存。

  岗顶前地

  岗顶前地古称磨盘山,该地段虽然不大,但自然环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著名的建筑物有:奥斯定教堂、耶稣会会址、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戏院)、圣若瑟修院、何东图书馆以及明爱中心等,再加上由石仔铺成的海浪图案路面,更散发着浓郁的欧陆情调。

  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在澳门半岛中部,西端由板樟堂前地起,东到接伯多禄局长街止,长165米,得名于1869年7月,由于在旁有一教堂--圣道名圣母玫瑰堂(又名板樟堂或多明我会教堂)而命名。

  圣道名圣母玫瑰堂于1587年,是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者是多明我会教士。教士初来时,由于经费有限,只好用木简单架起板樟作室子。所以附近一区被称为板樟堂。而板樟堂街就是这时所建起的。

  耶稣会纪念广场

  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具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特色。从正面拱廊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广场 。

  白鸽巢前地

  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里 ,人烟稠密, 想呼吸新鲜的空气也不容易,公园正好是城市里的绿洲,给人们补给,各取所需,老人家在这下琪,运动消磨时间,妇女们在闲聊,交换心得,小孩们在嬉戏,自得其乐。所以公园是城市里的必需品,不能缺少。

  妈阁庙前地

  在澳门半岛南部,北端在亚婆井街与龙头左巷之间接高楼街,南端连妈阁斜巷,长240米。因妈祖阁而得名,是澳门半岛南部一个古老居住区。

 

看了澳门历史建筑群介绍

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