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振风塔的历史介绍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位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城东,长江北岸的迎江寺内,是长江沿岸的著名古塔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庆振风塔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安庆振风塔的历史介绍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在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1]。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
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塔高64.8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建筑。由底层至塔顶共168级台阶,每层外之八角飞檐下饰兽衔铁钩,悬挂风铃。江风吹动,铃声悠扬。塔底层内室供巨型“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佛像,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嵌砖雕佛像600余尊。
月明之夜,塔影倒映于长江之中,即“塔影横江”之景,是安庆古八景之一。
迎江寺雄峙于城东大江之滨。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宏伟,为沿江名刹。清顺治七年(1650年)改称“敕建迎江禅寺”,清乾隆皇帝、慈禧太后亦先后为迎江寺题 “善狮子吼”、“妙明圆镜”等匾额。迎江寺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广嗣殿等组成,大雄宝殿和毗卢殿间矗立振风塔
安庆振风塔的旅游景区
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山门左右分置大铁锚,重约3吨,为众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门即为天王大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
异。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展。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后为毗卢殿,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神色庄严,雄踞殿中,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赐的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园镜”等。
振风塔系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72米,低层周长40米,四周有碑石记载建塔史志。塔基座用一米高的青石筑成,基座四周为白石栏杆,并有26根圆柱支撑附阶,顶部覆以八角形屋面,回廊宽大舒展,亭亭如盖。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形成低矮的须弥座,外绕以白石栏杆,可供游人四周观光。每层的厅室楼门结构多变,雕刻细致,图案不一。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各层壁龛,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以使佛灯不致熄灭。塔南辟有拱门,游人可登上168级台阶到塔顶,塔顶的塔刹用硕大的宝葫芦组成。 振风塔下,一面墙上描述着它的模样:一大、二高、三妙。
一大:抗战初期,日寇侵犯安庆时,安徽省图书馆文员潘石尚等在安庆沦陷前将省志及文史馆资料、书籍尽藏于振风塔第三层封闭。游客照样上塔参观游览,日寇也未发觉。至抗战胜利而完整无缺。由此可见,振风塔之大。
二高:振风塔高60.86米,居高远眺,方圆十里之美景尽收眼底。面江而立,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美誉。振风塔不但高在艺术结构上,层与层之间比例相差有甚强的艺术风格,自底层向顶呈圆锥形,每层按比例逐渐缩小,改变了以往佛塔建筑的方正直硬规律。仰望曲线柔美,嵌空玲珑,如金锏剌空,直冲霄汉。
三妙:振风塔设计突出表现在塔门的安排上,振风塔从第三层开始层层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石阶也盘旋相通,且变化多端,位置各异,时而由东而入内,时而由西而登临。曲折迥环,给人以“山重水尽疑无路”,找到上下门的石阶,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看了安庆振风塔的历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