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安徽历史名胜古迹介绍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时期的安庆、徽州两个府的首字合成。简称“皖”,以古皖国为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历史名胜古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安徽历史名胜古迹介绍

  张四墩遗址

  坐落于市郊白泽湖乡三义村。遗址由4块台形地相连组成,总面积2.1万平方米。

  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遗址叠压两个文化层,距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安庆历史悠久的印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子城遗址

  位于安庆市皖河农场龙口村,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该遗址地层堆积的下部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发现了11座土坑竖穴墓及灰坑、柱洞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壶,另见有较多彩绘陶。夫子城遗址的文化性质属薛家岗文化,年代相当于薛家岗遗址第二期,它的发掘,为薛家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沿江路。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明万点击浏览下一页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

  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山门左右各有一只大铁锚,重约3吨。步入山门即为天王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殿。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后为毗卢殿,供奉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全寺供奉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赐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圆镜”等。

  数百年来,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辈出。僧徒多时达千人,故有青铜铸“千人锅”遗存寺中。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莅寺观光揽胜。寺内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阁楼,可细品“贵者难尽识,但觉巧烹调”的传统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宜园、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别具特色的胜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振风塔

  在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是长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誉。

  楼阁式砖石结构,高7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各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各层塔门多变化,游人往往迷路难出。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外有石栏环卫。登塔眺望,巍巍龙山,浩浩长江,全市景色,一览无遗。“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艺技巧,具有明显时代特色,极为壮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

  又名望楼、鼓楼。坐落在市区司下坡北端,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清雍正年间,安庆知府徐士林在点击浏览下一页此题刻长联:“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试问那件事轰轰烈烈,堪配龙山皖水;贴盟誓联,挂回避榜,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愧白日青天。”清同治六年(1867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重修谯楼时,题书楼额为“白日青天”,寓意为官当“明镜高悬、清白廉洁”。故该楼又俗称为“白日青天”。楼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望楼面阔5间,面积211平方米。下层基座为长方形砖石夯土城门式结构,长54米,宽18米,高达4.2米,四周均由青砖砌成护体墙。正中为拱券门洞,宽4.25米,净高3.1米,内壁用青砖垒砌。基座左侧后墙辟有砖券门洞,砌有花岗石踏跺22级,直通基座平台,结构奇特。因得地势之利,踞高面江,具有“楼不倚江江倚楼”之气概。楼旁有古名胜“双桧轩”。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南清真寺

  该寺在安庆市大南门外。原名清真堂,是安庆地区伊斯兰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礼拜寺。

  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定名清真寺。

  该寺为两组建筑构成:一组是开经堂、养正堂、沐浴用室、阿訇住所;一组是正殿、配殿、客厅。呈凸字型的正殿(礼拜大殿)高约10丈,规模宏大;两层飞檐,华丽壮观;殿阔5间,前有抱厦,侧有阔廊,后是窖殿;正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红漆圆木柱,高20余米,柱下各有1尺多高的石础,结构牢固,气氛肃穆。正殿内可容纳1000多人排班聚礼。室、厅、堂、殿之间有隔墙、照壁、过门或垂花门,设计别致、布局合理。正殿前石阶处斜嵌约1.5米见方的汉白玉石雕,刻工精美。寺内原有中文、阿拉伯文碑记、匾额、镌刻楹联等50余块,今多残缺。其中篆书“守真”、“抱璞”和隶书“待月”、“留心”额,为著名书法家胡竹芗所书。养正堂圆墙上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具大信心”石刻,字体古朴苍劲,引人注目。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构,寺内面积约1100平方米。

  安庆清真寺建筑群是仿清代皇帝生祠“万寿宫”而建,规模宏大,巍巍壮观,在全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中占第二位。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太史第

  又称“四代翰林第”,坐落在市区天台里44号。因宅第主人赵氏祖孙四代均入翰林而得点击浏览下一页名。宅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四进,每进面宽均为20米。各进之间采用天井做法,两侧山墙为马头墙。大门为八字形门第,门楣上为砖刻楷书“世太史第”横额。门两侧有砖刻楹联:“江山如画,物我同春”。汉白玉石门边框用阴文线刻各种几何图案,线条清晰,技法精湛。西侧有共用山墙的四进住宅,有3门与其相通。两组建筑格调相似,布局、年代相近,实为一体,总面积1500平方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入驻安庆城时,曾于宅第设长江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翰林赵畇重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即出生于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敬敷书院

  位于安庆市菱湖南路,安庆师范学院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浏览下一页 清顺治九年(1652年),江南操江巡抚李日在安庆捐资创办原培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旨改为官办,乾隆元年(1736年)定名为“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书·舜典》,意为恭敬地传播教化。著名学者刘大櫆、全祖望、姚鼐(两度主持,前后十四年),王亮吾等先后担任山长(即院长)。《中国书院大辞典》将省级书院界定为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当时的安庆已有了高等教育。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敬敷书院移建现址,现存书院大梁上书有: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暮春谷旦钦命江南安徽布政使于(荫林)建”。首任山长为阮强,胡元吉为主讲,揭开了这里百年育人的序幕。该书院,历尽沧桑,现经安庆师范学院修缮后,现存四进八栋平房和长约八十米的长廊,以及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花园。现辟为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英王府

  坐落于安庆市市区任家坡街。

  该王府原为清廷官员宅地,后为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府邸,故又称英王府。王府坐北面南,系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占地14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3636平方米。甃建四组建筑,前构“正殿”,后筑“后殿”,两侧设“偏殿”,周环住宅、花园,组成一座格局堂皇,气势宏伟的府邸建筑群。王府东殿壁间,彩绘“飞凤舞狮”、“飞凤奔马”、“瓜瓞绵绵”,“暗八仙”四幅壁画,被视为绘画艺术珍品。太平天国失败后,英王府沦为李鸿章的宅第。一百多年来,几易房主,又经多次改建,但主体建筑轮廓未变。

  该王府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晚清建筑风格及壁画艺术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熊范二烈士专祠

  坐落于安庆市沿江东路,与迎江寺相邻。

  该专祠原为慈云阁,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英果敏公祠。民国元年,安徽省政府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传甲,改为“熊范二烈士专祠”。该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堂

  位于安庆市锡麟街34号,面积1300平方米,由法国人荣司铎于1866年开始兴建,金式玉、韩伯禄两神甫于1872年建成。院内的圣心教堂座北朝南,面积500平方米,门头嵌有3块竖额石刻:东曰“仁基远奠”,中曰“万有真源”,西曰“圣城洪厅”。堂内设5个祭堂:中为圣心祭台,后左为方济阁祭台,后右为依拉爵祭台,前左为若瑟祭台,前右为圣母祭台。另有十四路耶酥受苦的苦路像,教堂中门顶端为钟楼。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