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简介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简介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历史沿革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漓河乡董家林村村东。 自60年代起,经过20多年对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城址,还有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一批带有燕候铭文的青铜器,从而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周时期北方重要邦国--燕国的都城。这是我国西周时期各诸候国中最重要的一处遗址。

  因此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市政府决定建馆予以保护和展览。

  1995年8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展厅分布

  本馆的基本陈列为《灿烂的古燕都文化》。 馆内共七个展示厅:有序厅、青铜礼器厅、墓葬车马坑厅、青铜酒器兵器厅、陶器玉器漆器厅等。以大理出土的西周燕国文物(102组件),重点展示古燕国文化的风貌神韵。

  西周燕都遗址面积5.25平方公里,涉及6个自然村。遗址发现、试掘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发掘始于1972年,1973年~1974年有重大发现,定性为西周早期燕国始封地。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周燕都遗址经过了4次大规模的发掘。西周燕都遗址不仅有西周时期的城垣,还有西周时期的燕侯墓葬,这在我国西周各诸侯国的考古中是独一无二的。大量(匽)燕侯铭文青铜器的出土,充分证明这里就是燕国的始封都邑。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克商封召公于燕。而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是和琉璃河董家林的燕都古城一脉相承的,于是北京建都建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国,由此,此遗址被称为“北京城的发源地”。遗址包括古城遗址、生活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其中,古城遗址约为南北向方形或长方形,北城墙全长829米,东、西城墙仅存300米左右。城外有深约2米的护城壕。宫殿区位于城址的北中部,附近有祭祀和生活遗址。墓葬区位于城址的东南,被京广铁路分割为Ⅰ区、Ⅱ区。Ⅰ区为中、小型墓葬,随葬品少,多殉人、殉狗,是商遗墓地;Ⅱ区多大、中型墓,随葬品丰富、规格高,但极少见殉人、殉狗现象,可能是周人墓地。两区中的大、中型墓葬多陪葬有车马,最大的车马坑陪葬有42匹马。出土文物数千件,以陶器、青铜器为主,还有原始瓷器、铅器、玉器、石器、玛瑙器、角器、骨器、牙器、蚌器、漆器、木器以及蚌壳等。陶器有壶、鬲、鼎、簋、罐等明器或实用器。青铜器包括礼器、容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类别。其中青铜礼器有鼎、簋、爵等,兵器有戈、矛、匕首等。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藏

  1995年8月21日在遗址上建成了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西周时期各类器物等300余件,这些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北京作为都城3000多年前的建城史及其灿烂的古燕都文化,更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及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墓葬:遗址保留的2座燕国贵族墓葬,其中有陪葬的燕国贵族使用的文物珍品和2处陪葬的车马坑等。

  漆器:出土了罍、觚、盾等成组的漆器,并且大部分能够复原,在商周考古中尚不多见。

  青铜器:遗址中出土了数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通高0.62米,重41.5公斤的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饕餮兽面纹鼎 饕餮兽面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就存在,但它一直被称作兽面纹,直到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才开始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它的涵义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说法。

  饕餮纹虽然是拼合组成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随意拼凑的。古人对于饕餮的具象并无概念,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动物(尤其是大型禽兽)身上发现了其应有的特质,于是在塑造饕餮形象时,他们便整合了羊(牛)角(代表尊贵)、牛耳(善辨)、蛇身(神秘)、鹰爪(勇武)、鸟羽(善飞)等,神秘的怪兽有着人们熟悉的动物的器官,这就使人们能够迅速体验出应对饕餮纹怀有怎样的情感。富有神话气息的来历和外形的夸张,又使得饕餮纹狰狞恐怖,神秘威严,令人望而生畏。 饕餮纹最重要的特征应当就是它的眼睛了。无论怎样变化,饕餮纹都少不了那一对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它瞪视着外界,震撼着人心,但同时也强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饕餮纹多作为主题花纹出现在青铜器的腹部,少量在足部。宽阔的空间给了它足够的施展余地,醒目的位置则赋予了它更多的支配性与威严感。

  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