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
东莞市博物馆是地方历史综合类型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隶属于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莞市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东莞市博物馆简介
东莞市博物馆是地方历史综合类型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隶属于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址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现位于莞城新芬路科书博广场。东莞博物馆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1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博物部分由明伦堂拨款购置,馆名由当时广州刘纪文题书,是当时广东省内几所藏品较多的博物图书馆之一。新馆楼高五层,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展览面积3300平方米。
1938年莞城沦陷后,该馆沦为日军南支派遣军的驻地,原有藏书、藏品尽失。抗战胜利后,简陋复馆,藏品不多。1959年,拨款7000元对旧馆进行大修,成立东莞市博物馆,占地面积489平方米,二层建筑,另有文物仓库120平方米。建成后不断征集文物,"文革"前东莞博物馆已是初具规模。
二、馆藏藏品
东莞市博物馆现有藏品9542件(套),按分类有陶瓷、字画、铜器、玉器、木雕、钱币及出土文物等;馆藏一级文物18件(套),二级文物85件(套),三级文物977件(套)。其中尤以收藏居廉、居巢、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等广东明清及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及流派作品为特色。藏品中既有考古发掘入藏的地下文物,又有征集而来的元代资福寺大铜钟、南汉镇象塔等地上文物,还有故宫博物院惠赠的皇宫珍贵文物;书画藏品更具规模,尤以收藏张穆、居廉、居巢、邓白、卢子枢、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等广东明清及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及流派作品为其特色,书画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在珠三角各博物馆中都占有重要优势。藏品保护既有书画修复装裱、囊盒布套、通风杀虫等传统方法的使用,也有抽湿机、自控式真空档案杀虫机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三、展览与藏品
资福寺铜钟
东莞资福寺铜钟由该寺僧人向广大信众筹集资金而铸造,于元至正六年(1346)由工匠彭德明所铸,原料中含有鍮(tou)--自然铜矿石,重达2500公斤。
石经幢(chuang)
石经幢建于东莞资福寺旁,俗称"镇象塔"--东莞镇象塔,建于北宋建隆三年,即公元962年。北宋建隆初年,每到秋天粮食收割之际,东莞郊外成群的野象就会糟蹋庄稼,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因此下令对野象进行剿杀,但又惧怕野象的灵魂作祟,于是便修建了这座石经幢,既为超度大象的亡魂,又为杀象的人消除罪孽,因此民间俗称其"镇象塔"。
折叠明代贴花折纸花纹梅瓶
通高30.5厘米 腹围50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9厘米
胎体匀薄,白釉略泛青,圆唇小口,丰肩腹下收敛,浅圈足,钟形盖,蹲狮钮;沥粉挂彩工艺肩贴如意云纹,内饰贴花折枝花卉纹;腹前后各饰贴花折枝菊、梅各一支;底部饰贴花变形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明年造"款。是明初民窑产品,而沥粉挂彩工艺在明代陶瓷史上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白玉兽面云纹剑璏
长4.9厘米、宽2.6厘米、厚1厘米。呈桥形,两端向下弧形弯曲,下方有近长方形穿孔,玉质莹润,有土沁,表面浅雕兽面纹和勾连云纹。
白釉夔龙纹小缸
缸圆口,短颈,溜肩,下腹内收,近足处外撇。以浮雕手法装饰图案,肩部饰二方连续回纹一周,腹部为夔龙纹,近足部为变形海浪纹。缸的造型小巧精致,釉色洁白光润。
青花蕉竹纹缸
唇口,直腹,腹下渐收,平底,底心内凹,有釉无款。修胎规整,胎质细腻,洁白坚致。口沿下绘锦纹及弦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蕉叶、栏杆、竹石等,近底处为双弦纹。构图自然随意,青花发色浓艳。
红釉罐
高33、口径15厘米。器口微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平底,底心微内凹,有釉无款。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造型端庄敦厚。口沿及内壁施白釉,外施红釉,釉色红中带紫,艳而不俗,釉面莹润亮泽。因釉厚而下垂,在近底部形成乳状垂轴,口沿及腹部有大小不一的冰裂纹,且腹部满布桔皮纹。
德化窑青花笔筒
高10.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5厘米。笔筒口外撇,腹呈筒形,足微撇,平底无釉无款。胎重质细,白釉泛青,筒身以青花绘远山、古树、瘦石、茅屋,意境高古悠远。
看了东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