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四川大学博物馆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大学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四川大学博物馆简介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开始筹建,由美国学者戴谦和(D.S.Dye)教授出任馆长。到20世纪40年代,华大博物馆就已经发展为一座规模较大,海内知名的博物馆,享有"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的美誉。此后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在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九十多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藏品。现有文物五万三千余套/八万四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文博界。

  二、发展历史

  艰难创业(1914-1932)

  从收购第一件校钟始,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开始筹建,由理学院教授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任馆长开始收集有关学术之古物。创业之初,经费有限,进展迟缓,标本多为戴氏所采集,或为热心人士所捐赠,尤其得到陶然士(Mr.Thomas.Torrance)和叶长青(Mr.J.Huston.Edjar)两位美国人的合作,收藏渐为可观。至1931年,已有标本六千余件,悉储藏陈列于华西协合大学赫裴院。

  初步发展(1932-1941)

  1932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鉴于博物馆之重要,派葛维汉(Dr.David.Crockett.Graham)博士来成都接任馆长,借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二楼全部为陈列室。葛氏才学兼长,搜罗宏广,研究精审。在其主持下,博物馆之发展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对广汉、四川部分汉墓、唐宋陶窑的发掘,使收录标本有正确之记录,华西考古学因之大放异彩。其采集旅行,深入边区,使本馆民族学标本,成为有系统之资料。对于西藏文物,亦极注意,所得资料,多为研究西藏文化所必备。

  1936年,馆藏文物已达15885件。主要包括民族文物,川康所得之新旧石器。清代服装及刺绣七百余件,鼻烟壶四百件,瓷器约一千件,铜器、玉器、古泉,清代之珠翠及装饰品,汉俑、广汉遗物等。陈列物品分设三十余柜。该馆常年经费,全拨自哈佛燕京学社。全馆仅馆长及华大毕业生林名均二人。

  自1929年始,博物馆主持编辑、出版、发行大型世界性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西南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的学者必须参考、引证的重要文献。

  1933年《成都国民日报》载记者所写《参观华大博物馆》一文,盛赞该馆"收藏珍贵之历史遗物甚多,永为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

  初具规模(1941-1947)

  此期,由世界闻名的考古学家郑德坤先生担任馆长。郑制定了博物馆发展之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顺利完成。五年来,先后参加了包括汉墓、唐墓、王建永陵及文庙旧址等四次考古发掘;进行了若干次旅行调查,收集大量文物标本。至1947年,标本约3万件,分中国石器与雕刻、中国金属器、四川陶瓷器、华东,华北陶瓷器、西藏文物、西南民族用具和其它艺术品七个部分陈列。

  举办数次特别展览,1942年展出馆藏灯影并演出影戏,1944年举办古玉展,1945年佛教雕刻展和藏画展,后者首开研究藏画之新纪元。1946年举办陶瓷展览会,1947年展出收藏家杨啸谷捐赠之古代名纸。为推广艺术兴趣,促进对外交流,又曾与国内外各种文化团体联合举办展览会,先后曾展出图画、英国刻画、美国建筑等。

  研究方面,五年来,共出版手册丛刊五种,抽印丛刊九种,专刊一种,翻译丛刊两种。此时馆中同仁有林名均、宋蜀青、宋蜀华、苏立文、梁钊韬等学者,并聘有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冯汉骥博士,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华大中国文化研究所主任闻宥教授,著名探险家、民族学家庄学本先生等作顾问。还曾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合聘硕学喇嘛陈趣言氏襄助藏传佛教之研究。

  华大博物馆在当时社会影响甚巨,郑德坤在《五年来之华西大学博物馆》中说,华大博物馆"已成为本市重要名胜之一","当地教授、学生及对文物有兴趣之人士,常有目的地来参观",而"来自外省及国外之人士,达官要员,国际名士,友邦空军,来此一游者颇多。"

  1942年6月19日《党军日报》第六版载古董《介绍华西大学博物馆》一文称:"成都为中国西部文化中心,边疆研究工作机关之成立不下十数,而尤以华西大学博物馆成绩最为突出。"

  离乱初饬(1947-1951)

  此期因战乱,曾九易馆长。到 1951年,馆长一职方为华大前中文系主任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闻宥先生担任。闻积极推进馆务,着手清点标本,同时乘民间大批古物出现市面,购入大量珍贵文物,尤以书画艺术品方面为甚,并努力筹划出刊《华西文物》,鼓励全馆同仁从事研究。到1951年底,博物馆藏品已达3万5千余件。

  稳定发展(1952-1984)

  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改建成四川医学院,华西大学博物馆的全部标本、图书资料、人员设备均拨归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有一定的发展,文物标本有所增加,科研成果相继出版,为教学科研服务也颇受师生们赞许。

  六十年代中,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下放给历史系代管,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系博物馆"。

  再铸新篇(1984-1992)

  1984年,博物馆从历史系分出,正式命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由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出任馆长,确定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从事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工艺美术学、博物馆学的研究。自此,历史悠久的四川大学博物馆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此时博物馆藏品已达4万余件,馆址设在学校东南区绿树浓荫下的文史楼。由教育部拨专款,改造陈列,开辟了民族学、民俗学、葬俗艺术、书画、石刻艺术、教学参考等六个成列室。

  新颖的陈列布展方式相较国内同期博物馆而言,取得了两个突破:1、打破了国内博物馆当时传统的通史陈列形式,以文化、艺术、科学为纲,因时制宜,推出了石刻艺术、书画艺术、藏族艺术、民俗学、民族学五个陈列,在全国博物馆界引起很大反响,仿效一时:2、改变博物馆传统的藏品单一陈列方式,以艺术化的复原式陈列,使展品的艺术性、科学性得到很好的展现,给观众以赏心悦目的欣赏空间。

  1987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本馆召开了"全国民俗文物工作座谈会",全国各大博物馆应邀参加,对本馆民俗藏品进行了总体检查,对民俗厅陈列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博物馆研究室开始不定期编辑出版大型学术专刊《南方民族考古》,很快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重要学术刊物。四川大学博物馆一时学者云集,成就斐然,引起了国内外文博学界的普遍关注。

  欣欣繁荣

  1992年,博物馆从文史楼迁至东区荷花池畔老图书馆楼,陈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1997年,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巍出任馆长。在其带领下,博物馆在组织管理、文物保护,陈列和研究、对外合作、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本馆相继建立了道教文物陈列室、革命文物陈列室,成功揭裱了举世名画《百猿图》,收藏了一批民间流散的珍贵文物,全新推出了晚清服饰展、明清书画精品展、瓷器展、早期三星堆文物展等一系列专题展览。举行了众多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力量,参加了四次三峡考古发掘。博物馆紧随当前形势,大胆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多方宣传,多渠道合作,大力提高社会知名度。同时,代表现代博物馆最新发展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新馆建设、《馆藏精品集萃》的编撰等项目都已成功完成。

  三、建筑布局

  2005年5月,博物馆新馆落成,新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府南河锦江河畔,与望江公园为邻,总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整体轮廓舒展雄伟,与四川大学百年老校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为古城成都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新馆展厅分4层,常设有考古学陈列馆、石刻艺术陈列馆、民俗学陈列馆、民族学陈列馆、古代瓷器厅、古代服饰艺术厅、书画艺术厅等几个基本展馆,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000件,新馆陈列设计手法新颖,特色鲜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辅助展出,营造气氛。

  看了四川大学博物馆

1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