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博物馆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5400余平方米,由澳门基金会援建一亿澳元,折合人民币8588万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川羌族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北川羌族博物馆简介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展出面积5400余平方米,由澳门基金会援建一亿澳元,折合人民币8588万元。该博物馆以北川为主线,未来会覆盖至整个羌区文化。
博物馆总体由中规院设计,外形设计主要突出起山、搭寨、造田,从外观上已融入许多羌族文化元素。
二、建筑布局
展区布局
整个博物馆总共分三层,一楼为临时展区,主要用于展出其他博物馆送往的交流展品,去年羌历新年加拿大原著民送往北川的图腾柱就存放于此。二楼为历史展区。三楼是社会展区和文化展区。主要展出羌族民俗生产生活实际用品,也展示了羌族从青海甘肃南迁徙到北川的历史过程。
陈列展览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分为三大板块,即"历史篇"、"社会篇"和"文化篇"。"历史篇"和"社会篇"共享博物馆二楼空间,"文化篇"则独占三楼全部展厅。
"历史篇"向观众讲述了羌族宏大的历史背景,并让人们明白:羌族是一个不断为中华大家庭输送血液的伟大民族。该板块以雕塑、壁画、多媒体沙盘、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反映"炎帝始祖"、"大禹治水"、"羌人南迁"、"羌戈大战"、"红军过北川"等羌族历史细节。
"社会篇",该板块系统地阐述了羌族的社会生产、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和宗教信仰,向观众全景展现了羌族的社会形态。
"文化篇",除了展示羌绣、羌笛、口弦、羌族歌舞、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外,还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节--声控羌语学习区。因为现在会说羌语的人不多,为了让羌语这门古老的语言被更多人熟悉和掌握,博物馆专门开辟了这个羌语学习区,吊顶上有诸多字词条块,观众随便踩一下与某块字词对应的地板,马上就能听到这个字词的羌语说法。
三、馆藏文物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500多件,其中123件是地震前老北川民俗博物馆的藏品(2007年因被馆长高泽友转移到绵阳文物局中心库房保管而逃过"5·12"大地震之劫,目前已全部运回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其余的都是地震后在羌区征集的。
目前,博物馆展出了100余件文物,300余件民俗实物,涵盖了战国时期、汉朝、明朝、清朝等各朝代的陶器、羌绣,也有近现代的羊皮鼓和猴头帽,还包含了红军长征在北川战斗时使用的刀枪。
博物馆3楼的文化篇羌绣展区里,展出着一幅曾经在上海世博会引人注目的帐帷。帐帷以白色土布打底,配上多幅蓝线手绣的图案,既有骑马戴帽的知县,也有正在博弈中的麻将牌局,还有花鸟与清代建筑。这幅帐帷,是2008年底高泽友在北川青片乡一位70岁高龄的老太太手中觅得。帷帐,是老太太祖母的嫁妆,代代相传到如今。
四、特色展示
除了文物、民俗实物的支撑,博物馆的特点是以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复原羌族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和自然场景,以活态的展示手段与参加者进行互动,体验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动。试图通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相配合、馆内馆外互动,打造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示范点。
如果说文物是北川羌族博物馆的基本支撑元素,那么声光电技术则将这些元素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
羌族虽然自古以来没有文字,但羌语、羌歌、羌舞流传至今。三楼文化展区中有专用区域,每一块地砖都对应着天花板上的每一个方格,方格上写着"爸爸"、"妈妈"、"太阳"、"吉祥如意"等不同的汉语词汇。如果你想知道"吉祥如意"在羌语中如何发音,只需要踏上对应着"吉祥如意"的地砖,耳边立即会响起"纳吉纳鲁"。羌族音乐区域,除了文字与图片介绍,还设计了专门的"羌歌KTV",正式开馆之后,会摆放数个iPad,供游客尽情聆听各种羌歌。博物馆甚至为游客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便于游客在解说员的带动下共舞羌族萨朗。
看了北川羌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