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博物馆
南水北调博物馆主要是为收藏、展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境内出土文物而动议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水北调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南水北调博物馆简介
南水北调博物馆主要是为收藏、展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境内出土文物而动议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最早由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提议。初步规划选址在荥阳市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初步规划建筑面积3680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区和工程展示体验区。博物馆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时,还将成为中原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其性质是文物保护,专题展示。
南水北调博物馆200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出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出土文物的保护而提出,[1]后来河南网民因淅川移民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的巨大牺牲又提议在淅川县建设“丹江口库区移民博物馆”,[2]后来此建议得到当地官方的回应,称建馆意义重大。并受到时任河南书记的徐光春高度重视,徐光春表示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考虑筹建南水北调博物馆,充分展示这一工程的沿线风土、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
二、相关文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河南境内长731公里,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自南向北,穿过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纵贯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条融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古代文明的锦带。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5省市中渠线最长、移民最多、投资最大、文物点最多,涉及文物保护点330处,需发掘、搬迁296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批复确认的文物保护项目有264项,批准考古发掘面积86万平方米。自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启动以来至2012年6月,实际完成考古发掘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9万余件(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考古成果。据估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发掘后,河南全省出土文物将超过10万件。[4]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总干渠发现的鹤壁刘庄遗址、安阳固岸墓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新郑胡庄墓地、荥阳娘娘寨遗址等6个项目先后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占获此殊荣的全国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的80%以上;新郑胡庄墓地、鹤壁刘庄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娘娘寨遗址等5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二、三等奖;丹江口库区发现的沟湾遗址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三等奖。还有很多出土文物为旧石器与新石器过渡时期、先商文化、仰韶文化、早期楚文化、金元时期民间集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南水北调工程中取得的考古成果再次凸显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以及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考古新发现填补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空白。”
随着文物大量出土,如何安置它们成为我省文物界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出土文物没有统一的保管场所,一部分存放在所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库房里,一部分暂存在考古发掘单位临时租用的民房里。因此出土文物急需一个“家”。 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量最大、成果最多、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省份,所面临的文物安全压力也最大。由于缺乏统一的文物保管和陈列场所,这些文物不仅无法得到有效保管和展示,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借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河南建立一个集保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南水北调博物馆,使其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时,成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
三、选址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5省市中渠线最长、移民最多、投资最大、文物点最多,涉及文物保护点330处,需发掘、搬迁296处。自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出土了6万余件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淅川
其一:丹江口库区移民涉及河南16.2万人,全部集中在淅川县一个县,淅川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在淅川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其二:参观南水北调工程,人们重点会看南水北调的“水龙头”——渠首工程,南水北调博物馆将成为一个亮点,更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荥阳
其一,这里是长江通过南水北调干渠与黄河的交汇处,对纪念南水北调工程、弘扬两大母亲河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二,向北可眺望整个穿黄工程和壮丽的黄河景观,是感受世界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和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最佳场所;
其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往东6公里是楚汉战争古战场鸿沟和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桃花峪,再往东2公里是郑州邙山游览区和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设想的小顶山,往西5公里是三国时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
看了南水北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