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国农业博物简介
中国农业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筹建,1986年9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宾客。中国农业博物馆的馆舍是于1959年建成的全国农业展览馆建筑群的一部分。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 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
二、历史沿革
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筹建中国农业博物馆。
1986年9月,中国农业博物馆建成正式开馆。
1987年9月,博物馆举办开馆一周年小型展览,向捐献文物、农具、书籍的各界人士颁发收藏证书,请知名书画家现场创作,正式确定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徽。
1991年"中国能源馆"开馆、"百草园"建成,博物馆展陈面积近万平方米。
2006年起,国家先后投资近3亿元对博物馆的馆舍、园区和展陈进行改造。
2009年9月,改造后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新馆陈列重新对外开放。
2012年,中国农业博物馆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9月24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在甘肃省庆阳市挂牌成立。
三、陈列展览
台湾蝴蝶展览
台湾蝴蝶展览从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引进,蝴蝶种类共计500余种2000多只,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精心制作的17块展板,详细介绍了蝴蝶的一生、生活的环境等大量与蝴蝶有关的科普知识;用蝴蝶翅作的世界名画如:《拿破仑》、《拾麦穗》、《牧羊女》等。台湾木生昆虫博物馆建馆历史悠久,珍藏着许多世界著名昆虫标本,是中国两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昆虫博物馆之一。
五彩贝螺展
五彩贝螺展览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与社会上私人收藏爱好者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它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件贝螺标本,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贵稀有贝螺品种,如鹦鹉螺、大法螺、黄金宝螺、翁戎螺、西太平洋左旋角螺等。展览还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贝螺动物的轶闻趣事:会"飞"的贝、古老的鹦鹉螺、贝类之王、货贝、珍珠的诞生、会凿船的船蛆、会造"烟幕弹"的乌贼、大法螺的故事、贝壳收藏家。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图片展
"爱我中华·保护环境"图片展览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从"大好河山、美丽家园"、"环境污染、祸国殃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碧水蓝天、任重道远"、"标本兼治、国泰民安"等五个方面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该展览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世界和中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
微缩中国传统农具展
微缩传统农具展览按照1:4~10的比例将传统农具制作成模型,包括犁、耙、踏犁等耕作器具,桔槔、拔车、担桶等灌溉器具,牛车、推车等田间运输器具,稻桶、吊筛、石滚等收获器具,还有生活器具共140多件。配套有反映中国农具发展史的科普版面。
四、馆藏文物
根据2016年1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农业博物馆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
石器:收藏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约200余件。
陶器:陶器有彩陶、素陶、元黑陶、彩绘陶、单色釉陶、复彩釉陶、唐三彩等几大类,其中除彩陶以外,其他类型以明器居多。
青铜器:青铜器大约100余件,包括兵器、生活用具或礼器。
铁制农具:铁制农具300余件,以出土的辽金时代中国北方铁器为主。
农画:农业宣传画2000多幅,包括著名画家如金梅生、韩美林、戈湘岚、刘文西等的获奖作品和代表作。
传统农具:传统农具5000余件,范围覆盖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区。
自然标本:自然标本主要包括珍稀动物标本、珍贵植物标本和全国土壤标本三大类,其中珍贵自然标本3000余件。
文献:馆藏文献近7万册,其中珍品特藏近3万册。
看过中国农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