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时间: 翠梅2 文史百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希望能帮到你。

  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2008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中国三峡博物馆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4A)级风景名胜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2007年,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而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彰。

  二、历史文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西南局为推动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于1951年3月8日在重庆成立西南博物院,1951年10月西南博物院正式对外展出,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郭沫若题写馆名。在西南大区文博事业发展规划中,西南博物院作为西南地区中心馆,直属西南局文教部管理,规划下辖“五馆一所”,由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任院长、冯汉骥、周素园、方国瑜任副院长,1953年10月,西南人民科学馆(原名西部科学院)并入西南博物院。西南博物院成为集历史、考古、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成立之初,西南博物院举办《西南区文物展览》、《西南区土改文物资料陈列》等重要展览,组织实施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发现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资阳人”头盖骨,主持四川昭化宝轮院、重庆巴县冬笋坝巴蜀船棺葬墓群、成都羊子山汉墓等重要墓葬的发掘工作,同时搜集和抢救了抗战陪都时期以来流散于重庆及西南地区的历代大量珍贵文物。西南博物院聚集了邓少琴、董其祥、徐文彬、沈仲常等一大批历史文物专家,搭建起了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基本框架,对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庆市博物馆在西南博物院基础上,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抗战陪都遗留的社会流散文物、西南地区民族文物、重庆历史文物、三峡文物、近现代文物为主的馆藏文物体系,涵盖了历代陶器、瓷器、铜器、书画、玉器、刺绣、雕刻、石刻、碑帖、钱币、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包括抗战文物、革命文物)等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蜀青铜器、汉代文物(石刻、石阙、画像砖等)、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社建文物、抗战陪都时期积淀下来的历代陶瓷器、宋元明清书画、古琴、古墨等为特色的藏品系列;构筑起了以西南民族文物展览、重庆历史文物展览、自然标本展览、革命文物展览、历代瓷器、书画展览为主体的展陈体系;确立了以巴蜀文化研究、重庆地方史研究、重庆近现代史研究、革命史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考古调查和发掘为主体的研究框架;由重庆市博物馆筹建、代管,并衍生和发展出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陈列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等文博单位,奠定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峡工程建设期间,重庆市博物馆一方面作为东道主承担了重庆库区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组织、协调和地下、地面文物抢救保护资料保管工作,同时作为业务主力担负了大量地下文物抢救发掘,地面文物搬迁保护工作重任。

  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三峡文物抢救成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9月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市博物馆正式并入,加挂重庆博物馆牌子。经过近5年的筹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现有事业编制200个,在职职工184人;内设机构14个,其中研究部门7个:藏品部、研究部、考古部、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三峡区域文化研究所、重庆抗战文化遗产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先后与美国西雅图贝克博物馆、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法国图卢兹博物馆、埃及努比亚博物馆等国外知名博物馆签订友好合作意向书,并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秘鲁、俄罗斯、印度、日本、以色列等有关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物艺术类展览活动;现有常设展览10个,年均推出和引进临时展览30个,年均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继承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丰厚积淀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整体提升了收藏、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与服务水平,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基地。

  存在意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刘、邓首长主政西南和重庆,西南局主持文教工作的大文化人楚图南先生即着手筹建这座博物馆,名“西南博物院”。筹建之初,贤者云集,宏图博大。恰逢成渝、宝成铁路兴建,丰硕的出土文物纷纷入驻博物院,一时蔚为大观,重庆市民着实高兴了一把。

  然而好景不长。当西南大区首府西迁,重庆降为省辖市后,西南博物院筹建终止,原设计的一院七馆仅显一二,便夭折在蓝图上了。好在小平关心着此事,指示将新建于枇杷山上的办公楼改作重庆市博物馆。这个馆伏在枇杷山一隅,等待了近半个世纪。改革潮涌,这个馆有过几次走出枇杷山的冲动。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三大机遇降临这座城市,这个馆与这座城市一道迎来巨大的希望。

  当世界关注的三峡文物保护,由难点、热点逐渐成为亮点的时候,这个城市的决策者与建设者们,把这座博物馆献给了新的世纪。这座博物馆有两个名字,一个承传于过去的重庆市博物馆,叫重庆博物馆;一个是新生的,由国务院批准的,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她收藏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示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梦想。她正努力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她与这座城市命脉相通,与这座城市的市民们休戚与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博物馆,共同来解读这座收藏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科学殿堂。

1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