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孔子的处世之道

时间: 鸿宇2 文史百科

  孔子是怎么教育弟子的?孔子的处世之道是什么?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孔子的处世之道,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孔子的处世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对学生说这么一句,你真是个书呆子。这简直就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好像读书就容易呆板,做事就会迂腐。可在读完《史记孔子世家》以后,我不禁勃然大怒,我们这些读书人是怎么搞得嘛,那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他可是一点都不迂腐的。今天我就给大家简单的讲几件发生在孔子身上的事情,看一下孔子是怎么不迂腐的。

  孔子从小的家庭情况不太好,在他出生不久以后,父亲就去世了,而母亲从来都没有告诉过他父亲埋葬的地方。等孔子成年以后,他母亲也去世了,按照常理父母应该是要合葬的,所以孔子就没有着急把母亲下葬,而是多方打探,终于知道了父亲的确定墓地,这才把父母合葬。

  就在孔子给母亲守孝期间,鲁国的大家族季氏举行宴会,款待各界名流,孔子觉得自己也是个人物,就欣然前往了。可刚到门口,就被拦住了,有人告诉他,我们这里招待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你不符合条件。听完之后,孔子表现的非常淡定,没有和人家理论,也没有恼怒,只是扭头回家了。

  孔子的情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这里就可见一斑。

  在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带着弟子们去卫国寻找发展的空间,当时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有一个叫南子的夫人。那南子是个有名的美女,她很欣赏孔子,就派人去告诉孔子,各国各地的人啊,凡事想和卫国交好,或者想在卫国发展的,都会去拜访南子夫人的,夫人也都会赏脸见他们一面的。

  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可他总觉得一个人去见国君夫人不太好,况且那夫人的名声还不是很好,可是架不住人家老是来让他去拜访,为了自己在卫国的事业和前途,孔子只好去拜访了南子夫人。

  具体的过程咱们就不说了,反正孔子是尽量按照礼仪规范去做的这件事情。虽说问心无愧,可孔子总觉得弟子们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他就对脾气最不好的子路解释,我本来是不想去的,可后来一想,既然去了,就该按照规矩给人家行礼不是。可子路听完这些还是气呼呼的,没办法,孔子就给子路对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让老天抛弃我,就让老天抛弃我。听到老师发了这样的毒誓,子路才真正相信了他。

  孔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真是豁出去了,这可不是书呆子能做出来的。

  后来孔子还是没有在卫国得到机会,他就辗转反侧去了陈国,在陈国待了三年之后,陈国那会有点不太安全了,经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摩擦,孔子为了安全起见,又带着弟子赶往卫国。就在他们经过蒲地的时候,正赶上蒲地人造反,结果孔子和弟子们就被人家给扣住了。当时和孔子在一起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此人身材高大,有一把子力气,他就带着其他人和蒲地人展开了搏斗。

  那蒲地人本来看对方是一群读书人,以为吓唬吓唬就能有效果,现在看对方和自己拼命,心里也是有点没底,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们知道你们要去卫国,这才拦住了你们,要是你们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不难为你们。孔子听到这样的条件,马上就答应了下来,还和人家签订了盟约,说自己绝对不去卫国,而后蒲地人就放他们走了。

  等孔子一行人走出了危险圈,孔子就指示弟子们,赶紧朝卫国的方向走。这时候又有弟子糊涂了,这次来询问的是子贡,老师啊,您不是都人家签订盟约了吗,说好了不去卫国的,您这是干嘛啊?孔子很坦然的告诉子贡,做人不应该那么迂腐,如果是在有人身危险的时候签订的盟约,你就算毁约,神灵都不会责怪的。

  孔子处理事情的灵活程度,还有为自己做事的找的充分理由,真是让我们佩服。

  在孔子老年的时候,他回到了故乡鲁国,开始广招弟子,为大家传授知识。他教授的内容有很多,不过他更重视教育弟子的为人,他特别注重弟子们的四个方面培养,学问、言行、忠恕和信义。

  他要求弟子们要坚决不能做这四件事情,就是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和不自以为是。

  他让弟子们要谨慎的处理这三个件事情,就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上面这些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下面的这些才是重点,就是孔子在教弟子知识的时候,只有在他们实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才会加以开导,如果哪些人被开导之后,还做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话,那孔子就不会再教他了。

  孔子是个好老师,他会教弟子们很多东西,可他也不会浪费自己的精力去做无用功,这才是大智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吧,孔子是我们的万世师表,不但知识方面,他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以后自己要是迂腐了,不要怪到读书头上了。

  历史上的孔子轶事杂谈: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这一章,信息之丰富,人物之生动,语言之有趣,在整部《论语》中都是不多见的。

  先说信息。主要信息如下:孔子有怀才(道)不遇的感慨,海上有值得移居之地,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忠诚勇敢的品格,子路听了孔老师的赞美感到高兴,孔子为防止子路骄傲故意打击他一下。这些信息串联在一起,极富戏剧性。

  再说人物。人物不多,就孔子、子路师徒二人。但是,这二人,一赞,一抑,一喜,一怅(没有写出来,但情理之中有),互为因果,跌宕起伏;互动默契,庄谐成趣;各见性情,栩栩如生。孔子的促狭,子路的率直,令人感到无比真切,亲切。

  最后说语言。由大场面、大感慨、大悲伤开篇,先转入人物关系阐述,再转入人物情感描摹,最后归结于人物臧否的玩笑。语句之间,极富张力,词语运用,精确传神。钱穆先生称其“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所言甚是。

  本章有几个文字问题,需要稍加讨论。

  一个是桴字。马融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可见,桴就是小竹排,或者小木排。

  一个是海字。海的本义当然是大海,按照孔子居住地鲁国的地理位置,他最可能去漂浮的海,是东边的黄海。北边的渤海,需要穿过齐国;南边的东海,则隔着吴国。

  孔子乘着小木排或小竹排出海,想要到哪里去呢?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今天的朝鲜半岛。《说文》羌字下引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可能,古本《论语》是有“欲之九夷”一句的,后来在传抄过程中,丢失了。那么,九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哪里呢?《说文》认为九夷有“君子不死之国”。按照《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九夷指今天的朝鲜半岛。商朝末期,箕子为了避乱,逃往朝鲜,把君民礼仪、田地耕种、养蚕织布等文化技术传播开去,使得那里建立起了良好的秩序风俗,“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在《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称朝鲜半岛为“东方君子之国”(清代小说《镜花缘》也把朝鲜当做君子国的原型)。颜师古注谓:“言欲乘桴筏而适东夷,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

  第二种说法,当时的吴越。主要论据有两个:一个是,桴无法真的在汪洋大海上航行:另一个是,吴越距离鲁国很近,向南走日照,经过安东、赣榆就到了。

  第三种说法,泛指四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隐遁,浪迹江湖。

  哪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呢?我认为第一、第三两种结合较为合理。从地理知识上说,孔子应该是照着渡过黄海、抵达经过箕子教化的朝鲜半岛说的;但是,从孔子当时的心境情绪上说,其实是泛指四海,浪迹江湖。孔子说这话,大约是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按照程颐、朱熹的说法,孔子这是在“伤天下之无贤君”,说明他对政治已经绝望了。孔子明知桴不可能浮于海,而偏要这么说,明显是抒发感慨,宣泄情绪,不是在表述他的晚年人生规划。

  钱穆说这一章“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我的感觉跟钱先生不同,我认为应该当一个相声作品看。孔子是逗哏的,子路是捧哏的,孔子经常拿子路砸挂。子路虽然有好勇、爱冲动的毛病,孔子也经常因此批评他。但是,子路毕竟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之一,孔子还是很倚重、欣赏子路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曾感慨道:“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回答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子路在卫国内乱时遇难,消息传来,孔子说了句:“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可见,“无所取材”不过是一句玩笑的话,这是孔子在砸子路的挂。《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自己能闻过则喜,抗击打能力超强,同时又敢于直接批评、顶撞孔老师,子路是个非常出色的捧哏。《论语》中,有不少俩人相声似的段子,这章之外,“子见南子”那一段,也堪称名段。孔子、子路,是对口相声的黄金搭档。

1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