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多尔衮获封皇父的历史

时间: 鸿宇2 文史百科

  多尔衮获封皇父是传说“太后下嫁”铁证?这是怎么回事?赶紧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多尔衮获封皇父的历史吧,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多尔衮获封皇父的历史:

  清顺治初年,远在江南抗清的张煌言写了一首名为《建夷宫词》的诗,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大意是:慈宁宫成了太后大婚的新房,礼部尚书制订了隆重的大婚典礼。典礼非常隆重,到慈宁宫敬酒祝贺的人非常之多,把门槛都给踩烂了。诗文所记,即是清初著名的历史谜案之一“太后下嫁”——皇太极遗孀孝庄太后“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

  当时南方的抗清势力还在与清军鏖战,如果说这首诗有可能是张苍水出于反清需要故意“炒作”的,那么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清廷自己发布的一份诏书,却似把诗的内容坐实了——诏书宣布,将多尔衮的称号由原来的“皇叔父摄政王”进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一称号的变化颇耐人寻味。虽然之前多尔衮的称号也变过,由“叔父摄政王”改为“皇叔父摄政王”,但由“皇叔父”到“皇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多尔衮是顺治帝的叔父,称“皇叔父”很正常,而“皇父”呢?——如果不是父亲,如何能称“皇父”?除非多尔衮已经成了顺治帝的“父亲”(继父),也就是说,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

  关于“太后下嫁”之说还有一些旁证。比如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不久就开始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包括追责其罪,削其爵号,撤其庙享,黜其宗室,籍其财产,没其府第,毁其陵墓,在列举的多尔衮几大罪状中,就有“亲到皇宫内院”一条。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虽未必确指他已与太后成婚,但很容易让人猜测,二人之间或有暧昧关系或同居关系。而顺治帝的报复行动本身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多尔衮对福临既有“拥立”之功,又是清军入关的第一功臣,假如没有类似“哈姆雷特式”的仇恨,为什么要报复得如此决绝呢?

  此外,还有一个疑似证据——孝庄太后死后并没有回到关外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反而葬在了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传说这是因为孝庄太后觉得自己下嫁给多尔衮,无颜到地下去见皇太极,所以才遗命不与皇太极合葬,而“罚”自己为子孙后代看守“东陵”。诸多说法和“证据”,使得“太后下嫁”成了清史上著名的谜案之一。

  历史上多尔衮的故事:六妻四妾

  在崇德八年(1643年)年幼的福临继承了皇帝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可是不久之后,多尔衮在政治上的权利越来越大,“摄政王”逐渐成为了他一人的专号。

  因为福临还年幼,所以无论制定帝国的大政方针,还是率领满洲八旗行军作战。真正稳操实权的还是“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我们不得不承认,运筹帷幄的多尔衮还是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入主中原之前,多尔衮战功显赫,尤其是迁都选择北京作为了都成,更是为进一步南下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尔衮的远见卓识也赢得了朝中很多王公大臣们的尊敬,可是摄政之后的多尔衮野心却是越来越膨胀。此时的他,可谓是平步青云,他出身高贵、战功显赫,在摄政七年来,大清王朝被他治理的有声有色,越加繁荣起来。有句俗话说的好“饱暖生淫欲”,多尔衮的生活其实也和历史上很多达官贵人一样,也是爱好很多,尤其是声色犬马之好。

  在饮食方面,多尔衮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一样,喜欢吃牛羊肉,尤其把与牛羊有关的食品作为了养生的主要食物。不仅炒菜要用牛羊油,烧柴要用牛羊骨,他每天早晨还会喝牛奶或是羊奶来补充体力,当有客人来的时候,也用牛羊奶来招待客人。当时着名的汉族文人钱谦益曾到多尔衮家中做客,但被牛羊的腥膻味熏的难以忍受。民间甚至流传着,多尔衮爱吃毒蛇,恶虫,他只要一张嘴,嘴里就充满了令人厌恶的腥膻之气。

  多尔衮也爱好吸烟。朝鲜使者曾经向清朝的大臣们讨教如何才能获得摄政王的欢心,有人便告诉他们,多尔衮喜欢吸食烟草。也许是多年行军打仗,吸烟成为了他每天必备的内容,借助烟草吐出来的气息,多尔衮能获得短暂的放松和陶醉。

  除了这些正常的嗜好之外,多尔衮最为偏爱的,那就是对美色的猎艳了。在《爱新觉罗宗谱》上记载,多尔衮在12岁的时候,就和蒙古科尔泌台吉吉桑阿尔赛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成婚了,此后他有结连娶了六位妻子。另外,多尔衮还有四妾,名义上是六妻四妾,但实质作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身边一直是美女如云。

  在顺治二年(1645年)的时候,多尔衮就公开的向大学时咨询,明朝的皇宫,宫女众多,王府中是否也能多选一些宫女呢?大学士答复他,皇宫选宫女,明朝的时候要通过朝廷传旨,由礼部负责在民间选取,王府如果想选宫女,那么也应该请旨于朝廷,在国内统一选择。多尔衮见这样太繁琐,就没有在国内大张旗鼓的海选,而却命令八旗之美貌的女子送入王府,他甚至还在投降归顺的部落中选择了很多有姿色的已婚妇女,他的王府也算得上是一个小型的后宫了。

  国内有姿色的美女并不能满足多尔衮的欲望,不就,他又把眼光伸向了邻国朝鲜。他以大清王朝摄政王的身份命令朝鲜国王将宫女送来与他成亲,可是却闹出了笑话,当时朝鲜公主还小,年仅2岁,多尔衮只得退而求其次,骄横的要求在朝鲜宗室中挑选合适的女子。朝鲜的宗室中闹的人心惶惶,宗室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女儿,只得选用民间百姓的女子来充数,于是,在全国上下,一时间人们要么赶紧给女孩子找婆家,要么就想办法来贿赂送礼,以免将家里的女子送给大清的摄政王。于是,朝鲜国内被闹得鸡犬不宁。

  多尔衮还专门指派了两人巴哈纳和祁充格去朝鲜来筹办此事,对女子们进行筛选,年满16岁的出发来北京,不满的暂时在皇宫中等待,等年长时候在到北京。由于到北京的队伍基本是女子,去往北京的路上行动非常缓慢,多尔衮甚至以打猎为名,亲自到山海关去迎接。当他终于看到“送亲”的队伍后,连仪式都没来得及举办,就喝朝鲜公主进入了洞房。

  奢靡放荡的生活给多尔衮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他在政坛上的声誉逐渐被他自己毁坏,而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有病的身体,并不允许他一直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多尔衮的人生,也慢慢走到了尽头。

  历史上多尔衮的故事:多尔衮迁都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在这以前不久,雄踞东北的清朝(公元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盛京(明朝时称沈阳)称帝,国号清)也出了一件大事,皇帝皇太极病死,大权落到了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实力强大,奢了继承权。

  现在皇太极死了,多尔衮可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手下又掌握着努尔哈赤的精锐部队正白旗和镶白旗。他当然愿意按照当年努尔哈赤的遗言,接着当皇帝。可是,满族人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文臣武将大多主张子承父业,想立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多尔衮很聪明,为避免内部发生冲突,就放弃了当皇帝的想法,在皇太极的儿子中挑出一个年幼的——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他自己当摄政王,大权独揽,掌管朝政。福临即位后,建年号为顺治。清朝和明朝一样,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顺治皇帝。

  多尔衮和那些简单鲁莽的满族权贵不同,他有勇有谋,深知将来要夺取内地,和汉族人打交道,光靠打家劫舍的武力不行,还要依靠熟悉中原风土人情的汉族谋士。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豫亲王多铎阴谋抢夺汉族大学士范文程妻子的事情。多铎是多尔衮的同胸幼弟,平日最受多尔衮疼爱。多铎见范文程的妻子非常漂亮。动了邪念,想抢占她,经常派人到范文程家周围观察动静,弄得范家日夜担忧,惶恐不安。多尔衮听到这件事,十分生气,马上派人把多铎唤来,当着满朝王公贵族和文臣武将的面严厉地斥责了他,命令他上交二千两白银和十五个牛录的兵力(一牛录为三百人)作为惩罚。

  平时受到满族权贵欺凌的汉族大臣见摄政王不避亲贵,重重地处罚了多铎,从心底里感激, 从此更竭力为清朝出谋划策了。范文程当即上书朝廷,分析了关内的形势,请求严申军纪,笼络人心,进兵中原,同农民军争夺天下。多尔衮觉得有理,便拿定主义,率领军队向通往中原的门户山海关出发了。

  清军刚走到半路上,忽然迎面来了两个明朝装束的人,自称是把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官吴三桂派来请兵的。原来,明朝灭亡以后,吴三桂先是按兵不动,后来又想投靠农民军。可是没过多久,他听说农民军抄了他的家,打了他父亲,还抢走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就改变了主意,派人乞求清军出兵,和他一起攻打农民军。

  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写信给吴三桂,答应出兵,并告诉他降清可以封王。吴三桂果然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归顺农民军,便亲自率军到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顺治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和吴三桂约好,双方进行决战。那一天一开始,农民军以威武的气势把吴三桂的人马包围起来,占了上风。然而,早就埋伏好的清军在这时候突然杀了过来。农民军猝不及防,乱了阵脚,败下阵来。李自成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要引着清军入关了。

  李自成率军连夜返回北京。他知道敌我力量比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往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

  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五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停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进城之后,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座。他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员,说:“我们大清军是仁义之师,这次进关杀贼,是为了替你们报君父之仇。”说罢,他又对身边的清朝王公大臣们说:“传我的命令,诸将进城,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无犯,违者严加征办!”过了几天,多尔衮又装模作样地为崇祯皇帝发丧,表示自己不会跟明朝的官僚地主们为敌。

  消息传开,那些为逃避农民军躲到山里的地主和官僚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按满族人的习惯剃了头发,留起辫子,迎接清军。

  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了北京。他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可是有不少满族官员留东北故土,反对迁都。有一天,他们又在朝堂上发生了争论,一些大臣对多尔衮说:“王爷,不如留些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还是班师凯旋吧!”多尔衮沉吟片刻,严肃地说:“先皇(指皇太极)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况且现在人心未定,不可轻易放弃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的使者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这一年十月,顺治皇帝从盛京来到北京。多尔衮用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多尔衮为这件事立了大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当时在北京少数民族中,有兄长死后嫂嫂嫁给小叔的习惯。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为了讨好多尔衮,巩固儿子的皇帝,也按这个习惯,和多尔衮结了婚。于是,多尔衮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当了皇父摄政王,权力更大了。国家大事,他也不和别人商量,有时就在家里独自裁决。就连皇帝的玉玺,都被他搬到自己家里去了。多尔衮本来就掌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他还嫌不够,又把正蓝旗收归自己管辖。八旗禁旅当中,皇帝只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多尔衮却掌握了三旗,比皇帝还多一旗。

  多尔衮虽然很有谋略,但是他那奴隶主贵族的习俗很难改变。他到北京以后仍然像满族入关前那样强行圈占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和八旗兵丁。北京附近方圆五百里的地方,全都随意圈占。圈地官吏走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被赶走,不但田产房屋被霸占,就连锅碗瓢勺也不许带走。清朝官吏在北京附近先后圈地三次,共霸占土地十四万七千顷(一顷等于一百亩)。除了“圈地”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叫“投充”,就是强迫汉族百姓投靠到满族权贵门下,为他们当牛做马,耦地服役。后来,因为“投充”的人常常逃亡,清朝又颁布了“逃人法”,规定谁要窝藏逃亡的人,就要对谁处以重刑。

  历史上多尔衮的故事:多尔衮治国

  多尔衮在北京立住脚跟的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以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取消加派。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数目之多,已为明朝政府正常赋税的数倍,实是明末最大的苛政。多尔衮在顺治元年十月下令,革除三饷及正税之外的一切加派。穷困已极的人民得以缓一口气。

  反对贿赂。多尔衮对明末广行贿赂的恶劣之也严加斥责。顺治元年六月,他在《谕众官民》中说,"明国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贿赂之风横行,以至于乱政败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如有人行贿营私,则必不轻处,定行枭首。"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厉害。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不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员征收,同时下令禁止太监参政议事。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入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边疆。顺治二年四月,清军攻占西安后,多尔衮曾下令,对嘉峪关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头领,投诚归顺的都安例封官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来进行","番僧"可由陕西入贡。

  科举取士网罗名士。皇太极时虽然已举行过科举,但规模不大,未能成为制度。入关后,顺治三年首次开科,即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录取人数之多不仅明朝罕见,终清之世,除雍正八年录取了创纪录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没有超过此数的。多尔衮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宫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材,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具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尊孔读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自顺治二年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关圣帝君"。

1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