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史百科 >

三国何晏的历史

时间: 鸿宇2 文史百科

  鲁迅为何称曹操的女婿为“吃药的祖师爷”?三国何晏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三国何晏的历史,看完本文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三国何晏的历史:

  这得先从曹操说起。曹操一家人丁特别兴旺,他一生先后有25个儿子,女儿数目不详,按照自然比例推测,女儿的数目也应该与此差不多。

  曹操的第一位妻子是丁氏,没有生育子女;丁氏之后曹操娶了刘氏,生下长子曹昂;曹操的第3个妻子、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卞氏小曹操5岁,生下了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曹操的其他儿子、女儿分别由环氏、孙氏、杜氏、尹氏等夫人所生。

  曹操不仅儿女众多,而且不乏出类拔萃者,他们之中日不仅有曹丕、曹植那样的文学家,也有曹冲那样的天才神童,还有像曹彰那样能带兵打仗的猛将。

  除他们外,在曹操的儿子中还有一位丝毫不逊色,成就更是不得了,他就是建安初年来到曹家的何晏。

  何晏不姓曹,因为他不是曹操的亲儿子,而是养子。

  何晏的生父叫何咸,事迹无考,但何咸的父亲不同凡响,他就是曹操昔日的上司、大何进。

  当初何进在袁绍的鼓动下谋除宦官,结果被宦官所杀,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弟弟何苗也先后死了,这个南阳郡屠户出身的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

  何晏的父亲何咸大概也死在这个时候,有人认为他死时未必看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何晏有可能是何咸的遗腹子,因为何晏出生于那场大动乱的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

  何咸死后妻子尹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建安初年曹操担任司空后她来到了许县,成为曹操“夫人团”中的一员。

  何晏随母亲到了曹家,这个孩子很惹人喜爱,尤其是曹操,爱得不行,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曹植诸兄弟。

  何晏讨人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得可爱,另一个是特别聪明。

  《世说新语》说何晏“美姿仪”,想必小时候也是个英俊少年。

  曹操自己长得不行,受他的基因影响,曹丕、曹植众位兄弟长相上整体比较一般,曹彰生下来更是一头黄毛,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在这个环境中,英俊少年何晏比较耀眼。

  何晏很小的时候便展露出过人的才能,《太平御览》里引用一本叫《何晏别传》的书里称,曹操读兵书时,遇到未解之处,试着问何晏,何晏小小年纪居然能针对曹操的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无不冰释”。

  曹操注过《孙子兵法》,是公认的军事大家,一个孩子能帮他解答军事方面的难题,未必太夸张了些,但至少说明何晏极为聪明。

  曹操对这个孩子简直喜欢得不行,他想让何晏干脆改姓曹,哪知何晏根本不干,他在地上画了个圈儿,自己呆在里面谁叫都不肯出来,大家问他为什么,何晏答道:“此何氏庐也。”曹操知道了就不再提改姓这件事。

  姓没有改成,但曹操还是喜欢何晏。吃的、用的、穿的都与曹丕兄弟们没有任何区别,《魏略》一书说,曹丕看到这种情况“特憎之”,每次见到何晏不叫名字,而是唤他为“假子”。

  在曹操生前,何晏一直很受宠爱,后来曹操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何晏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成了曹操的女婿。

  何晏的岳母、金乡公主的母亲姓杜,其经历与何晏母亲尹氏很相似,杜夫人前夫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名叫秦宜禄。

  秦宜禄死后改嫁了曹操,除了金乡公主,杜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秦朗,是秦宜禄之子,像何晏一样,也随母亲一块来了曹家,成为曹操的养子。

  随着何晏年龄慢慢长大,他长得越来越白,这个白,既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人家是真的白,是特别白,没有抹粉就好像抹了粉似的,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粉面郎君”。

  曹丕的长子曹睿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应该比何晏小15岁左右,曹睿当了皇帝后,何晏应该快40岁了,他不太相信这个叔叔(或者叫姨父)会有那么白,他怀疑何晏是抹了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要亲自验证一下“粉面郎君”的真假。

  有一天,曹睿请何叔叔请饭,特意吃“肉丝汤饼”,类似于火锅,一边吃,火一边烤着,不多时何晏就开始冒汗了,何晏不时撩起衣襟擦汗,曹睿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何叔叔脸上一点搽过粉的痕迹都没有,有点失望地说:“看来真是个粉面郎君呀!”

  何晏为什么这么白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人家何家的基因就是这样的,要不然他的姨奶何皇后能受宠于灵帝刘宏吗?

  另一个原因是何晏长年坚持服药,这个白是一种药物反应。

  何晏服的药各叫“五石散”,是以五种石头为主要原料调制的药物,这5种石头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这几种原料如何调制在一起,方法已经失传。

  何晏吃了之后,效果不错,同时期的大医学家、针灸的发明人皇甫谧就曾经说,是何晏开始吃这种药的,吃了之后,心神开朗,体力转强。

  对于魏晋史素有研究的鲁迅先生曾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了头。何晏有钱,他吃起来,大家也都跟着吃。鲁迅先生就送给何晏一个”封号”:吃药的祖师爷。

  这些东西吃了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吗?实在不太清楚,但是应该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效仿。

  吃这种药或许跟吃兴奋剂一样,有的人甚至认为跟吸毒差不多。

  何晏长年服药,他的脸色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其实是一种病态。

  何晏的名气不完全是他的脸白,也不完全是他会吃药,鲁迅先生给何晏还有一个“封号”:玄谈的祖师爷,何晏的名气是从这里来的。

  魏晋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门派——玄学。

  何晏是玄学公认的玄学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还有王弼、夏侯玄、钟会、荀粲等人。王弼是王粲的族孙,夏侯玄是夏侯渊的族孙,钟会是钟繇的儿子,荀粲是荀彧的儿子,他们都是曹操阵营里的“高干子弟”。

  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前面打江山,他们在后方没有什么事干,于是经常搞聚会,搞得多了也很无聊,于是每次确定个题目大家辩论,有点像大专辩论会。

  他们辩论的题目让人常常感觉到浮虚而玄远,如圣人有情无情、本末有无、声无哀乐、言意的关系等等。辩得多了,影响也越来越大,终于辩出了明堂。

  这慢慢成为一种新的风气,到魏末晋初时竟然成为新的社会潮流,那个时候的小资们通常都有一个好口才,这都是在辩论会上练出来的。

  何晏简介: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东汉大何进之孙(《魏略》认为他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未被授官职。明帝曹睿认为他虚浮不实,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职。正始(240年-249年)年间,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曹爽同为为司马懿所杀,灭三族。

  有文集十一卷。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论语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论》二卷,《新唐书·经籍志》于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讲疏》四卷。自何晏撰成《论语集解》后,为其作义疏者代不乏人。至南朝梁时,皇侃广集众说,以南学思想为宗,撰成《论语义疏》。至北宋时,邢昺等又将《论语义疏》改作为《论语注疏》(又作《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魏诗》收录其五言诗《言志诗》。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文心雕龙·明诗》篇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全三国文》又收录有《景福殿赋》、《奏请大臣侍从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明帝谥议》、《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韩白论》、《白起论》、《冀州论》、《九州论》、《无为论》、《无名论》、《论语集解叙》、《瑞颂》、《斫猛兽刀铭》。

  谤书:"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

  王肃:"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

  严宪:"晏等骄侈,必当自败。"

  王广:"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华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

  三国志大战3的何晏傅嘏:"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管辂:"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见者清,所不见者浊。神在广博,志不务学,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则智由此惑。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

  傅玄:"是时何晏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

  荀勖:"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

  范宁:"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后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搢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斩少正于鲁,太公戮华士于齐,岂非旷世而同诛乎?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后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少,迷众之愆大也。"

  伏滔:"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

  司马昱:"何平叔巧累于理。"

  陶弘景:"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刘勰:"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详观兰石之《才性》,仲宣之《去伐》,叔夜之《辨声》,太初之《本无》,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论之英也。"

  魏元忠:"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司马光:"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尤好老、庄之书,与夏侯玄、荀粲及山阳王弼之徒,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苏辙:"至魏武始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始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相乘不已,而虚无放荡之论盈于朝野。何晏、邓飏导其源,阮籍父子涨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乱天下。"

  刘祁:"晋初,天下既一,士无所事,惟以谈论相高,故争尚玄虚,王弼、何晏倡于前,王衍、王澄和于后。希高名而无实用,以至误天下国家。"

  陈普:"罗襦子本官同生,故把玄谈乱浊清。粉面青蝇麾不去,到头白黑自分明。"

  王夫之:"①史称何晏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傅嘏讥晏外静内躁,皆司马氏之徒,党邪丑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异己而树援也,所以解散私门之党,而厚植人才于曹氏也。卢毓、傅嘏怀宠禄,虑子孙,岂可引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马懿,而唯言莫违,爽可不死,且为戴莽之刘歆。若逮其篡谋之已成,而后与立异,刘毅、司马休之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与有为也,魏主睿之不知人而轻托之也。乃业以宗臣受顾命矣,晏与毕轨、邓飏、李胜不与爽为徒而将谁与哉,或曰:图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谋之以渐。晏一旦蹶起而与相持,激懿以不相下之势,而魏因以亡......当是时,同姓猜疏而无权,一二直谅之臣如高堂隆、辛毗者,又皆丧亡,曹氏一线之存亡,仅一何晏,而犹责之已甚,抑将责刘越石之不早附刘渊,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②邓飏之躁,征于形之躁也,不可骤息,而息之以静者,飏可得而主也;何晏之幽,征于形之幽也,不可骤张,而张之以明者,晏可得而主也。岂有他哉?""③何晏、夏侯玄、李丰之死,皆司马氏欲篡而杀之也。而史敛时论之讥非,以文致其可杀之罪,千秋安得有定论哉?"

  李慈铭:"按夏侯重德,平叔名儒,嘏于是时名位未显,何至内交见拒,且烦奉倩为言......然太初名德,终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论语,永列学官,以视嘏辈,直蜉蝣耳。"

  余嘉锡:"①何晏、邓飏虽有浮华之过,然并一时名士。其死则因陷于曹爽之党,为司马懿所杀。""②何晏为正始名士,虽与王弼鼓扇虚浮,不为无罪,而其死要为不幸,亦非嘏、玄兄弟所得而议也。"

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