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怎样的
重农抑商政策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抑商政策则是明显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早已过时。我们今天不但不能歧视抑制民营企业,反而应该是大力鼓励、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那么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怎样的?
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通过法律困辱工商业者,限制私人工商业发展,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传统的形成,直接由“农”、“商”对封建国家的“利”、“害”属性所决定。
从政治经济方面讲,私人工商业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经常性的危害,它常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从伦理方面讲,私人工商业是对封建等级秩序、“均平”秩序、俭朴秩序的经常性破坏因素,它易导致社会尊卑贵贱关系的紊乱。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以“重农抑商”为国策。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初年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中唐以后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
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重农抑商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稳固封建统治
通过从思想到政策的演进,王朝统治者把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大事来抓,采取鼓励农业和抑制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措施,将尽可能多的劳动人手固着于土地之上,最大程度地实现劳动力与土地的直接结合,来切实稳固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政权统治。
2.符合当时经济运行的规律
古代社会,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对民间私营工商业采取抑制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以农业为主导为重要,以工商业为辅助为次要,保障农业和工商业之间的主次重轻关系,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运行结构要求和运行规律的。
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农业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但效益低,利润增长缓慢;工商业运营灵活,能够短期见效,效益高,利润积累迅速。高效益高积累的工商业,是促使社会财富占有发生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推动力,重农抑商政策主张对农业扶持,又主张对工商业抑制,这有着防止两极分化的一定积极意义。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便可以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程度。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二)消极作用
1.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
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3.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封建主义的政策,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则反映地主阶级的文化,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这些文化对农民的心理影响还是存在的。抑商政策的严重后果不仅是从根本上限制了工商业,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农本”观念和“轻商”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民的择业视野狭窄,长期固守于土地,相安于农业,受束缚而不自知。很明显,重农轻商的观念是农村产业开发的一大文化障碍。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