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曲艺的历史介绍与发展历程
引言:1955年临淄区文化馆先后以传授班形式,推广外地优秀舞蹈《当子舞》《锯碗》《十大姐》《看庄稼》《丰收舞》等。1974年区文化馆创作的儿童舞《拣麦穗》《扫雪》均获市会演优秀节目奖
临淄曲艺的历史介绍与发展历程
临淄曲艺,是中国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如吹打乐、鼓乐等多种形式。优秀作品有《双蝴蝶》《荣莉花》等,并在王士义等众多优秀的曲艺人的努力下发展和传播。
清末民初,流传着的民歌尚有《赶牛山》《四大景》《四小景》《鸳鸯扣》《放风筝》《绣花灯》《鸳鸯嫁老雕》《双胡蝶》《打秋千》等百多首,吹打乐曲《泰山望景》《小游湖》《斗鹌鹑》《庆丰收》《令》等二十余首,伴奏杂耍的民间大鼓遍及各村,鼓谱主要有《玉狮子》《青龙过河》《清堂鼓》《八股穗》《一窝猴》等。
临淄曲艺
1950年临淄邵家圈人,现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教授的教育家,二胡演奏家陈振锋先生取材临淄民歌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寒鸭戏水》独具一格,备受欢迎。
1938年在纪念,“九一八”7周年的日子里由李人凤写词、陈振锋谱曲的《血雨腥风》成为抗日战歌中不朽的乐章。
1956、1979、1982年区文化馆三次对民间音乐进行发掘、整理、选优秀者六十余首,汇编成集。其中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编入市、省民间音乐汇编。《双蝴蝶》《荣莉花》被收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丰收乐》《小游湖》《斗鹌鹑》《泰山望景》《小开门》《得胜令》被收入《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
1955年临淄区文化馆先后以传授班形式,推广外地优秀舞蹈《当子舞》《锯碗》《十大姐》《看庄稼》《丰收舞》等。1974年区文化馆创作的儿童舞《拣麦穗》《扫雪》均获市会演优秀节目奖,后加工为《我为祖国织春光》参加了省歌舞会演,1985年创作的歌伴舞《小鸭子》《小青蛙》参加了省会演,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演示事迹:
曲艺方面,临淄过去没有组织形式。各自串乡演唱。1952年县成立曲艺领导小组,经过考核,选拔了11名有一定演唱水平的曲艺人成立了县曲艺队。持县文教科发给的“准演证”串乡演出。是年冬县文教科于辛店宽宏街建成临淄县第一个专业书场。固定演职员6人。到1958年,因收入不能维持艺人生活,书场关闭艺人自散。
1962年县文化馆对曲艺人员重新登记,通过组织整顿、分编为两个演唱小组,串乡演出,以说新书为主。
1978年区文化馆成立了半农半艺的“临淄曲艺队”持文化局证明,在本区巡回演出,1979年发展到11人。演出曲种有“西河大鼓”、“评书”。演出曲目:传统书目主要有《七侠五义》《杨家将》《血手印》《金鞭记》《十扇图》《回龙传》《三国志》《说岳》《五女兴唐传》等。现代书目主要有《杨桂香》《三上毛驴》《卖苇席》《模范配》《雷锋》《智取威虎山》《烈火金刚》《洪嫂避孕》《铁道游击队》等。
1982年曲艺队吸收魔术演员3人,增加魔术节目,改组为“临淄区曲艺魔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