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文明透析 >

戳古董的起源介绍

时间: 耀聪2 文明透析

  导读:戳古董的伴奏乐器有二胡、四胡、竹板等。多则六七人搭班,少则三人合伙,两人做伴,甚至一人流浪卖艺。戳古董的唱词全部口语化,通俗的方言土语为它蒙上一层浓郁的地方色彩。

  戳古董的起源介绍

  二十世纪初期,当地就有俗称“拍门门”(门楼调)和“挖莜面”的乞唱方式存在,唱腔包容了二人台坐腔、插花落子和一些民歌小调,通常为一人自拉 四胡或自击竹板说唱,也有一人击打竹板说唱,另一人以四胡伴奏的表演形式。1951年,艺人叶露、赵福林根据坝上莲花落的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当时名为戳古董,意即捅了漏子、出了乱子、闯下祸了。以后,其在坝上地区广为传播,戳古董的叫法就沿袭下来了。


戳古董的传承

  戳古董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形成后,以其独有的幽默、质朴,通俗的地方风格,强烈的针对性、时代感,为它蒙上一层浓郁的地方特色。戳古董已申报了河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早有清代康熙时期, 清政府允许出塞垦荒拓田, 内地汉民大量迁入坝上, 逐渐形成蒙汉杂居地区。每当冬闲季节,两族人民围坐炕头, 能拉善唱者各显其能, 人们称这种形式为“丝弦坐腔”。艺人们在“丝弦坐腔” 的基础上借签了“社火” 的表演, 把民歌加以引伸编成情节简单的故事进行演唱,当地人又叫做“小曲儿”。早期的演出形式较简单, 所使用的伴奏乐器也就其方便。有笛子、二胡、四胡、大板胡等。演奏起来极其随便,每唱一个段子选一支合适的民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段子的种曲, 专曲专用。后来有些艺人用上了落子(竹板), 还有人在落子上拴上彩绸, 一人打落子演唱, 另一人持乐器伴奏。音乐方面逐渐集中到有数的几支曲子上来,甚至用一支曲子可唱各种段子。这个时期, 人们把这种演唱形式叫做落子(又名莲花落、插花落子),从艺人员多为半农半艺。这种说唱形式与二人台的演唱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姊妹艺术。在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几乎一直伴随着这种形式。在民间,戳古董多年来常常与小戏作为一类汉族民间艺术同时演出,不同的是它的演唱内容, 主要是唱现实,艺人总是把现实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奇闻,编成唱词以吐露人民的心声,因而是卖艺谋生的好方式。

  戳古董的演出多为艺人即兴式的自编自唱,曲目内容丰富,长于表现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奇闻趣事,但保留的传统节目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逐渐有女艺人出现,有时表演中还加入一些舞蹈动作。除在汉族民俗活动外,还走上舞台演出。1977年,张北县专业文化工作者编演了《孩子多了熬煎人》、《刘麻绳接媳妇》等新曲目传唱,在伴奏上加入书鼓、二胡、洋琴、三弦等乐器,组成小乐队伴奏,以张北大鼓的名称参加了1983年河北省曲艺会演。

  戳古董的民间艺人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唱腔与曲目变异性较大。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演出仍然活跃。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