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太祖的优雅历史
宋朝算是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宋太祖是个优雅君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宋太祖的优雅历史,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关于宋太祖的优雅历史: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宋朝算是比较文明的一个朝代。拿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宋太祖赵匡胤想要收回开国功臣们的兵权时,不是像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而是和和气气地搞了个酒局,三言两语,在酒桌上就把这事儿给办了。功臣们交出兵权,拿着赵匡胤丰厚的赏赐,高高兴兴地回家安享晚年去了。
君臣相安,各取所需,没有比这更优雅、更完美的结局了。
大家都知道,以上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其实,宋太祖除了对待武将优雅,对待文臣也比较优雅。比如下面这个事件。
宋太祖登基后,有一天忽然变得不开心。为何不开心呢?因为他发现当皇帝也不过如此,完全找不到高高在上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呢?经过几日反复的思索,他找到了问题所在:每次上朝时,大臣们和他一样,也是坐着的,大家平起平坐,当然找不到高高在上的感觉。
找出问题后,宋太祖就着手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呢?按照朱元璋的风格,应该是直接下一道圣谕,把大臣们屁股底下的椅子撤了。可是我们前面说过,宋太祖是很优雅的一个皇帝,他是不会这么简单粗暴的。
某日上朝时,大臣们都纷纷掏出自己的文件,向宋太祖汇报工作。汇报了一会儿后,宋太祖忽然说,你们都把文件拿上来我瞧瞧吧。
大臣们不明所以,纷纷起身,拿着文件凑到宋太祖面前。宋太祖拿眼睛扫了片刻,说,回去吧。
大臣们转身一看,刚才的椅子没了。没办法,只好站着了。而且,从此之后也只能站着了。
宋太祖对文臣这么优雅,文臣对他也是很优雅。比如下面这个事件。
话说,宋太祖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玩。玩什么呢?打鸟。至于是用弹弓还是别的什么武器,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他玩上瘾了,整天躲在后花园里与鸟为伍。
如此一来,很多政事就耽误了。有一个大臣觉得这样下去,国将不国,于是就要去劝谏一下。这事儿如果让后来的海瑞来办,应该是直接把皇帝臭骂一顿。
可是宋太祖的这个大臣不是海瑞,他采用了比较优雅的办法。他先是奏称有要事禀报,然后来到了宋太祖所在的后花园。宋太祖玩得正高兴呢。结果,这个大臣奏报了一件鸡毛蒜皮的琐事。
被搅了雅兴的宋太祖十分生气,变得不那么优雅了,直接骂道:屁大点事儿,有什么可奏报的?
没想到,大臣昂然而立,答曰:这事儿虽小,但比”打鸟“这个事儿要大得多。
宋太祖一听,哟呵,这是在顶嘴啊。于是完全失去了优雅,顺手抄起身旁的一个什么物件,朝着大臣的嘴巴猛力一击。大臣顿时口冒鲜血,被打掉了两颗门牙。
被打掉门牙后,大臣害怕了吗?没有。只见他平静地拿了一个杯子,然后把两颗门牙丢进了杯子里。
宋太祖一瞧,哟呵,这是保留证据啊,于是问道:怎么着,你这是要留着证据告我吗?
大臣的一句话让宋太祖哑口无言:您是皇上,我是臣子,我不能告你。但是,我会让史官记下这件事。
听闻此言后,宋太祖一下子恢复了优雅,对这个大臣的忠贞赞不绝口,还给了他一大笔赏赐。
宋太祖赵匡胤的生平事迹: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下面给大家介绍宋太祖赵匡胤的生平事迹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宋太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宋太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同时宋太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宋太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宋太祖弃武学文,替宋太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宋太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宋太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宋太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宋太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宋太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宋太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曾经流浪的痛苦经历,使赵匡胤对老百姓的苦难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宋太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961年,宋太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若州县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检举。在五代之乱后,连年的战乱使田地荒芜严重,土地是立国之本,因此赵匡胤下令,凡是新垦土地一律不征税,凡是垦荒成绩突出的州县官吏给予奖励,管辖区内田畴荒芜面积超过一定亩数的,要给予处罚。赵匡胤刚当家仅仅两年,就下令在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其后多次就黄河的修治下达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赵匡胤下诏说:“沿黄、汴河州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黄河堤坝的例修期,年年都会加固维修,加固了堤坝还绿化了环境,两全其美。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