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晚年为什么被流放
李白晚年为什么被判流放夜郎?是因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大家李白晚年为什么被流放,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哦。
李白晚年为什么被流放:
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57年被判流放夜郎。李白究竟到没到过夜郎(今贵州辖内),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流放夜郎意味着,诗人李白的仕途从此打上句号。公元762年,也就是1253年前的12月,官场失意的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1岁。据说《临终歌》就是他在病榻上所写。《论语·子张》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满腹经纶的李白也希望走上仕途,却又从未参加过科举。直到他将近不惑之年时,才通过“公举”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入翰林却都没呆多久,便弃官离京,最终却又卷入永王与唐肃宗的帝位之争中。
时至今日,对于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包括其身世和籍贯在内,仍有诸多的谜底待解,国人对李白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日前,第十七届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工人出版社也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人员,为读者讲述一代诗仙李白在从政路上到底遭遇了什么。诗仙李白的坎坷仕途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李白墓园。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人。2006年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然而,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的让人觉得寒酸。以至于诗人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路过当涂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缺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55年后,李白之墓才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晚唐诗人范传正说:“(李白)旧坟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
李白老年的落魄,恰与其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而被发配夜郎有关。工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作者杨采华先生介绍说,李白发配夜郎被赦免后,投奔其在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当时连年天灾兵祸,百姓生活困苦,县令李冰阳也无法援助李白一家五六口人。“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是另一个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对李白悲惨命运的叹息!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浪漫、潇洒、不羁的代表。李白24岁时,他便离开故乡(四川江油)而踏上远游的征途,称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云游期间,李白结识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绝的诗作。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从未参加科举考试。是李白怕自己考不上?还是李白不想走上仕途?
杨采华是汉诗学会理事,著有《屈原及其辞赋新解》等书,《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是其新著。对于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杨采华的研究结果是:李白的“黑户”身份断了他的科考之路。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认为是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有人说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杨采华举例说,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说:“本家(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乱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新唐书》说李白是山东人。范传正却在李白碑碣上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牒谱……。”
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杨采华表示:“用今天的话说,李白一家人是‘黑户口’。在开元、天宝年间,没有户籍的人是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从军的。”唐玄宗曾颁布《禁客许附贯敕》说:“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这道皇帝诏书既杜绝了地方上许多附籍贯的考生,还扼断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之道。可这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它将李白这样有才华而没有籍贯或籍贯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门之外。于是,李白纵有生花之笔,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进入科考大门博取功名。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
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
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
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历史上李白的故事: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
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