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唐朝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刘弘基简介

时间: 耀聪2 唐朝

  刘弘基(582-650),汉族,雍州池阳人,唐代名将,隋河州刺史刘升之子。以父荫为右勋侍。隋朝大业末年,为避从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被关进监狱。后投奔太原,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下面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刘弘基简介。

  刘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连年发动征讨高丽的战,强令全国青年按时服兵役,并且规定服役的兵员一律自备戎装。此时的刘弘基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的盘缠都凑不够,因此没有随部队出发,而是单独行动追赶部队。当他走到汾阳(今山西宝鼎)时,知道到辽东指定的地点还很遥远,无论怎样赶路也是迟到,军法规定迟到即斩。刘弘基想不出别的办法,便与住在同一旅店的一个屠夫一同杀牛卖肉,以此为生。后来,刘弘基的身份传到县吏的耳里,于是被捕,囚禁在当地的监狱里,一年后花钱赎了出来。

  出狱后的刘弘基生计无着,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来到太原,正值李渊招兵买马,便投到李渊门下。刘弘基见李世民气度不凡,待人接物的言行间处处流露出雄心壮志,感到由衷的钦佩和向往,于是真心实意地做事,主动接近李世民,因此深受重用,竟达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

  李渊举兵起义时,刘弘基与长孙无忌招募回二千多人。当时隋朝派驻太原的官员王威、高君雅准备制裁李渊,李渊便请刘弘基与长孙顺德埋伏于官厅的屏风后面,将王、高二人擒拿斩首。此后刘弘基跟随李世民,攻克西河(今山西汾州)。据两唐书记载,宋老生兵败后,因为城门已经关闭,所以弃马入护城壕沟,准备沿着从城上放下的绳子爬上,被刘弘基所杀。

  但是据《大唐创业起居注》[1]记载,当时斩杀宋老生的乃是卢君谔所部——“帝(李渊)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此处存疑。而且“长堑”并不是指悬崖,而是指壕沟。

  起义军打到河东(今山西蒲州镇)时,刘弘基带领一千人先渡黄河,攻克冯翊(今陕西大荔镇),被任为渭北道大使,授权他主持所在地区的军事,抓著战机,主动进攻。刘弘基以殷开山为副将,向西扩展,占据了扶风(今陕西岐州)一带,兵员增至六万人,于是南下渡过渭水,屯兵于长安老城,对隋都长安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声威大振。刘弘基在金光门编整队伍,以其雄壮的军威展示于天下。隋将卫文升遣兵来战,刘弘基予以迎头痛击,生擒了一千多人并获马数百匹。这时候李渊还在别的战场,而刘弘基所率领的军队先挺进隋都,首战告捷。李渊十分高兴,赐马二十匹。攻克长安以后,刘弘基功记第一。

  李渊建国初年,国内既有隋朝统治阶层的残馀势力,又有称霸一方的武装割据,还有农民起义军。他们都拥兵据城,不少首领都自称皇帝,努力对外扩张,至少也力图保守原有的辖地。李世民亲自带兵,四出征伐。刘弘基作为李世民的左右手马不停蹄,身不离鞍始终追随著李世民。先在扶风一带攻打薛举,初战得胜利后乘胜追击,一直到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才返回来。刘弘基加领都督,封为河间郡公。其后又追随世民向东进攻洛阳,在璎珞门外与敌军展开激战,获胜后全军凯旋而归,刘弘基殿后。隋大将段达、张志率兵在三王陵列阵挑战,刘弘基一面派人与前队连络,一面组织兵力予以反击,结果打败了段、张二人。

  武德元年(618年),刘弘基被拜为右骁卫大,并宣布以元老功臣的资格,今后如果犯法免其一次死罪。而后挥军西进,再次加兵于薛举,这时李世民因病留在高墌城,刘弘基与刘文静等领兵兵在浅水原与薛举交锋,结果官军失利,八大总管都吃了败仗。尤其是刘弘基的部队,苦战恶斗,直到矢尽无援,全军覆没,刘弘基本人也被俘。李渊对他临难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表示嘉奖,赐给他家里许多粮食、布帛。后来官军终于平定下在了薛举(其子薛仁杲继位)的割据势力,刘弘基才从狱中被放出来,李渊便恢复了他原先的官爵。

  当时山西一带仍有较大的对抗势力。宋金刚攻陷了太原之后,大有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平天下之志。李渊为失却起兵之地而焦急,于是派刘弘基领兵出征,与在太原一带的裴寂等将领联合征讨宋金刚。刘弘基进驻晋州(今山西临汾)时,裴寂刚刚被宋金刚打败,一时间军心慌乱。宋金刚以得胜之兵围攻晋州,刘弘基寡不敌众,城陷敌手。刘弘基辗转逃回长安。李渊表示抚慰,授左一总管。而后便随李世民再战宋金刚。这一次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先屯兵于柏壁(今属山西),了解敌人的动向之后,刘弘基率领二千兵卒从隰州(今山西隰县)到达西河(今山西汾州),截断敌人的退路。这时敌军士气旺盛,想一举吃掉刘弘基,连日向他挑战,但他坚壁高垒,拒不应战。宋金刚无可奈何,迫于粮草不继,只好引军退去。这时刘弘基却率骑兵出城追击,在介休(今山西冀宁道)城外与李世民的军队相会,一起攻打宋金刚,大破其军。刘弘基得封任国公。

  此后,刘弘基又跟随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邯郸)讨伐刘黑闼,回朝后授予井钺。适逢突厥入侵北部边境,刘弘基席不暇暖,又率步骑一万人出征,在豳州(今陕西邠县)北界,东起子午岭西接临泾一线抗拒突厥,他与副将淮安王李神通一起,督率兵勇民工修营设障,加强国防设施,并且长期屯驻于边疆。武德九年(626年),李渊以刘弘基佐命功臣,封食邑九百户。

  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刘弘基特别照顾,但他却在李孝常与长孙安的谋反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撤职除名,一年之后又启用为易州刺史,恢复了他的爵位。贞观九年(635年)改封为夔国公,后以年老为由申请退休,授辅国大,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其俸禄及赏赐一如在职人员。太宗出征东辽时,又启用刘弘基,请他担任前军大总管,在驻跸山打击高廷寿。刘弘基虽已霜染两鬓,但披甲戴盔立熙阵前,依然威风凛凛,及至出战,不减当年勇,又以力战建功,因而太宗屡屡给予慰劳。

  永徽元年(650年),刘弘基的食邑被加至一千一百户,不久病卒,享年六十九岁。高宗为他举哀,停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谧号襄,又为之立碑。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长孙无忌(赵国公)▪李孝恭(河间郡王)▪杜如晦(莱国公)▪魏征(郑国公)▪房玄龄(梁国公)▪高士廉(申国公)▪尉迟恭(鄂国公)▪李靖(卫国公)▪萧瑀(宋国公)▪段志玄(褒国公)▪刘弘基(夔国公)▪屈突通(蒋国公)▪殷开山(勋国公)▪柴绍(谯国公)▪长孙顺德(邳国公)▪张亮(郧国公)▪侯君集(陈国公)▪张公瑾(郯国公)▪程知节(卢国公)▪虞世南(永兴县子)▪刘政会(邢国公)▪唐俭(莒国公)▪李勣(英国公)▪秦琼(胡国公)

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