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萧瑀简介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之子,萧皇后之弟。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能够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并且深刻精通佛法道理。官至大唐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下面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萧瑀简介。
出身皇家
萧瑀出生于后梁帝王之家,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名鲕,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王禹九岁那年,被封为新安郡王,姐姐是隋朝晋王杨广的妃,后跟随其姐进入长安。
留任长安
作为皇子萧瑀在父母的呵护、在无比优越的皇城江陵成长,他离家以“压轿郎”官赴长安时,刚刚被封为新安王。大婚热闹过后,独孤皇后很快就了解到王妃儿媳妇孤寂的这种心情,很快就与丈夫皇帝商定:把萧瑀留下,一方面姐弟相伴,可以略免儿媳妇王妃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可以让萧瑀在隋朝皇室中成长、接受教育。
于是,萧瑀被留在长安,跟姐姐和姐夫晋王杨广一起生活,跟姐姐相依为命。这样生活了五年,萧瑀与姐夫晋王杨广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萧瑀在隋皇朝居官最为机要,官至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超过了萧氏家族的其他人,这既有萧瑀才能的因素,更有萧瑀熟悉隋皇室的情况、与隋皇室成员朝夕相处,特别是与晋王(后为炀帝)朝夕相处的因素。后来,独孤皇后还把她娘家兄弟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使萧瑀跟隋皇室更增加了一层关系。
巧谏高祖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草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萧瑀阅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于是,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按当时朝中规定:“在皇帝命令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妥之处,臣僚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萧瑀的做法是符合上述规定的。但唐高祖闻后,心中不悦,于是召见萧瑀,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用隋朝“内史宣勅”、“前后相乖”,致使:“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的史实,来说明唐高祖所拟政令“不经审勘”的危害。接着,萧瑀又陈述了他在皇帝“每授一勅”之后,“必审勘,使与前勅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迟晚之愆,实由于此”。李渊听后,也只好说:“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
力劝立贤
武德九年(626年),诸皇子间明争暗斗,李渊偏向于长子李建成,对次子李世民心存疑忌,想除去他。萧瑀不顾个人得失,坚决支持李世民继位。
人物评价:
唐高祖称赞他,“公之言,社稷所赖”。
唐太宗称赞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萧瑀作为一个亡国皇家的后裔,他在唐朝的政治生涯,与唐高祖李渊的武德朝、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朝相始终。始终在朝廷的权力中心。他的主要作用和功绩是在武德朝。入贞观朝后,五遭罢相,大起大落,都是以忠诚亮直,不徇私情,不越法度而屡罢屡起。以后,他的孙子、曾孙、玄孙辈以及从子(侄子)一支有8人为相,与唐朝相始终可谓兴旺发达,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