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宋朝 >

宋朝服饰之幞头

时间: 耀聪2 宋朝

  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汉族服饰之一,是隋唐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宋朝服饰之幞头。

  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宋代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变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裤袜,为足衣,有长统和短统,一般女子所用,男子也有穿着。

  幞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平式幞头,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 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

  结式幞头,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式,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戴用。

  软脚幞头,软脚幞头是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即假发),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使其乎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

  圆顶直脚幞头,这是一种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方顶硬壳幞头,这是一种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

  幞头历史发展

  秦汉时期 华夏地区身份高贵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贱的人戴 帻,帻本是一种包头布,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 络头”,南楚湖湘一带称为“ 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 幧头”,说或称之为“ 陌头”。使用时就是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打结,使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作自然的装饰,这在当时青年男子中间,认为是一种美的打扮,所以 乐府诗《 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之句。东汉以来有些有身份的人士,则用较完整的幅巾包头。

  北周武帝 宣政元年,将幅巾戴法加以规范化,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 周书·武帝纪》说,“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折角巾就是将幅巾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

  但在陕西 三原隋孝和墓、湖南湘阴 隋墓、河南 安阳马家坟201号隋墓出土的陶俑,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角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作装饰,这种形式就成为初期的幞头了。 宋代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说:“周武帝所制(幞头)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正与上述的情况相符。

  更进一步的幞头是宋代 沈括《 梦溪笔谈》所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为什么要在四角接上带子呢,原因是先前的幞头戴在头上,顶是平而起褶的,四角接上带子,两角在脑后打成结后自然飘垂可成为装饰,另两角反到前面攀住发髻,可以使之隆起而增加美观。 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陶俑的幞头,已可见到发髻隆起的外观。到了唐代,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所以又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一》:“巾子裹于幞头之内。”这些幞头式样,在出土唐代陶俑和人物画中都可找到。如西安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李寿墓壁画、 咸阳底张湾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独孤开远墓出土陶俑的幞头,顶部较低矮,里面衬的可能就是平头小样巾。

  礼泉马寨村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郑仁泰墓及西安羊头镇 总章元年李爽墓出土陶俑,幞头顶部增高,似衬高头巾子。高而前踣的式样,唐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戴令言墓出土陶俑中可以见到。 天宝年间幞头顶部像两个圆球,该式样在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豆卢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见到。到 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这种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就是一种帽坯架,它可以决定幞头的造型,开始是平头小样,《旧唐书·舆服志》谈到 唐高祖 武德时期流行“平头小样巾”。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 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 唐中宗赐给百官英王踣(bó箔,仆倒)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

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