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宋辽澶渊之盟,希望对你有用!
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图片
宋辽澶渊之盟基本信息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澶渊之盟历史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宋辽澶渊之盟发生起因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而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宋辽澶渊之盟影响意义
澶渊之盟宋辽议和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宋辽澶渊之盟其他资料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县)、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
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与韩德让同年病死。第二年辽与高丽发生战争。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好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宋辽澶渊之盟盟约背后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