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成立于1980年,1996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执政13天。1998年再次与其他地方政党联合,执掌联邦政权,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败给老对手国大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简介
印度人民党1980年4月从原人民党(印度)分立,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支持者主要以城市的工商业者为主。现任党主席为文卡亚·奈杜。
印度人民党主张把促进少数派和落后阶层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实行民族主义、民主、非教派主义。对外关系方面,他提出“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反对偏向大国集团,主张邻国建立良好关系。
印度人民党主要支持者为印度教教徒和城镇中产阶级即城镇中小商人,自称现有党员约为350万,1984年的大选中首次获得了2个议席。在1989年获得了86个议席,1991年119个议席,至1996年获得了160个议席成为了第一大党。从1996年大选至2004年5月大选失败为为止一直位印度议会第一大党政党;第13届印度议会选 举(1999年-2004年),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一举夺得人民院545个席位中占有356席。印度人民党第一次执政为1996年,但是 一个短暂的政权(1996年5月16日—1996年6月1日),不到一个月时间,由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任印度,后被人民党取代;印度人民党直到 1999年才算正式掌权。2004年5月印度第14届议会选举印度人民党败于国大党居第二位,瓦杰帕伊5月22日正式离任一职,印度人民党再一次沦为在野党。印度人民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会议和全国委员会,中央机构有全国执行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工作委员会。
印度人民党起源
瓦杰帕伊印度人民党的根源可溯及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a Sangh〔BJS〕),印度人民同盟是在1951年由慕克吉(Shyama Prasad Mukherjee)创立,当时是印度教准军事团体「人民志愿部队」(Rashtriya Swayamesevak Sangh〔RSS〕)的政治派别。印度人民同盟鼓吹要依据印度教文化重建印度,并且呼吁组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
1967年印度人民同盟在印度北部的印地语地区获得相当多的支持。10年後,这个政党在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领导下,结合其他3个政党组成人民党(Janata Party),并掌握政权。但因党派之争与内部不和,政府于1979年7月垮台。印度人民党正式成立于1980年,起因於人民党联盟的领导人想要禁止获选 的印度人民同盟官员加入「人民志愿部队」(「人民志愿部队」的批评者一直指控它是政治与宗教的极端派,尤其是因为它的一名成员暗杀了甘地),人民党联盟内 部的不满分子从中分裂。印度人民同盟後来自身重组为印度人民党,由瓦杰帕伊、阿德瓦尼(Lal Krishan Advani)与乔希(Murali Manohar Joshi)领导。
印度人民党指导思想
印度人民党宣传印度教意 识(Hindutva),这是一种试图用印度教价值来定义印度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且对印度国民大会党的世俗政策与做法严厉批评。1989年印度人民党利用 反穆斯林情绪,主张在印度教徒视为圣地的阿约提亚(Ayodhya)地区兴建一座印度教寺庙,但在当时该地已建有巴伯尔清真寺(Babri Mosjid),自此印度人民党开始获得胜选。到了1991年,印度人民党的政治感染力明显增强,在人民院(Lok Sabha,即国会下议院)赢得117席,并赢得4个州的执政权。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印度人民党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化,但其中始终贯穿着两个最基本的哲学原则,即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
印度人民党整体人本主义
1980年,印度人民党建立后,温和派领导人瓦杰帕伊试图扭转其前身人民同盟教派主义色彩过浓的形象,转而提出民主和世俗主义等概念同国大党竞争。但是, 这一转变并没有为政党带来收益,相反,在1984年选举中,印度人民党只获得了人民院的2个席位,创造了人民同盟建立以来的最低历史记录,印度人民党看到 利用世俗主义和民主等现代政治理念与国大党竞争是不现实的。于是,它又回到了原来的立场。在1985年10月的甘地纳伽尔全国执委会会议上,确定整体人本 主义为印度人民党的基本哲学。此后,印度教教派鼓动成为印度人民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教派政治鼓动的日趋深化,整体人本主义思想满足不了政 治鼓动的需要。因为整体人本主义虽然强调印度教传统文化,但相对来说比较温和,并不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穆斯林,而是更多指向西方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于是,整体人本主义遭到了冷遇,之后便推出印度教特性作为新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