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
导读: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跟着小编去看下吧
相传,尧把帝位让给舜而不传给儿子,舜把帝位让给禹,禹又准备把帝位让给伯益。所受禅让的人,需经过四岳的讨论、推举和政绩的考验后,才能践天子位。这就是古史传说时代的禅让制度。它最早见于《尚书》的记载,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有肯定意见,也有否定的说法,而且往往一人兼持二说。这样,上古时代是确实存在禅让制度,还是某些学派作为托古改制而捏造的,便成了问题。
《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年老体衰时请四岳推举继承者。经过一番讨论,推举了鲧。尧要他治理当时危害甚大的洪水。鲧治水不成被废,四岳重新推举舜,理由是舜有盲目的父亲和不善良的母亲,弟弟又很骄傲,而舜相处得很好。尧就对他进行全面的考验,结果舜比人们想像的还要有才能,于是践天子位。后来,大禹治水成功,舜把帝位传给了他。禹又准备传位于伯益,结果天下民心归向禹子启,禅让制度遂遭破坏。《论语》、《墨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都肯定禅让制度的存在。《战国策》记载了燕王哙相信古有禅让之制,而把王位让给其相子之的故事。
《孟子·万章》一方面否定尧让舜、舜让禹,一方面又承认尧荐舜于天,舜荐禹于天。尧卒后,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凡有朝觐、狱讼、讴歌之事,都到舜那儿去而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舜死后,天下诸侯也是这样。考孟子本意,或在强调舜、禹本身具有贤德而践天子位,而不在于受禅。《荀子·正论》则坚决否定有禅让这回事,理由是天子不,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而且“道德纯备,智惠甚明”;他们治理天下,所有百姓都心悦诚服,怎么会有禅让之事呢!因此,他斩钉截铁地指出,尧舜禅让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
有关上古是否有禅让制度的问题,或肯定,或否定,一直争论到近代。夏曾佑《牛国古代史》认为禅让是一种选举制,属贵族政体,也是孔、孟、庄等托古改制之说。顾颉刚作《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明确提出墨家学振杜撰了禅让的传说。理由匙<商书久中《尧典》、《舜典》等和《论语·尧曰》、《荀子·成相》均为后人伪作;禅让说符合墨家“贵义”、“尚同”、“尚贤’’的主张,墨家学派内部实行的正是禅让制度。郭沫若《中国史稿》则说禅让制度反映了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情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都主张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主义特点的反映。
顾颉刚指出:“禅让之说乃是战国学者受了时势的刺激,在想象中构成的乌托邦。”又说“这时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1936年,他还发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禅让制存在的疑点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对丹朱称呼“帝”。
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在《说疑》一文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11]
《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
《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
1993年郭店一号墓出土的〈唐虞之道〉与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收录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记载上古的禅让。《唐虞之道》推崇禅让,指出“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