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人面方鼎介绍
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下面是商代的人面方鼎介绍。
历史简介
青铜器,商代后期,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身体为矩形,口稍大于底部。立耳、深腹、四足为柱状直足。颜色青绿,晶莹如玉。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成分为: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湖南省博物馆藏。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个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题纹饰。人脸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凸起,双唇紧闭突出,表情严肃,与现在的中国人的脸没有什么区别。鼎腹的内壁有铭文“大禾”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也有可能是铸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标记。
基本概述
现存的商周青铜方鼎,有四面鹿头纹的,有四面兽纹的,但就是没有四面饰人面纹的。不仅未见实物,就是历代的金石著录也未见记载。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中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绝无仅有之宝。又名大禾方鼎。
这件三千多年前铸造的世界级重宝,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怎样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的呢?
湖南的宁乡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经常有商代的青铜器出土。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乡的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就挖到了在这里沉睡多年的青铜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来以后,他不知道这件从没见过的东西是什么,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为了携带方便,他挥起锄头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几块碎片。他把青铜碎片装在箩筐里,带回了家,然后,把它当作废铜卖给了当地的废铜收购店。
不久,宁乡发现了人面鼎的消息传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里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经随同其他废铜一起打包,运到了长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紧追不舍,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长沙市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废铜收购中心的仓库里。经过交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毛家桥仓库,里面是堆积如山的废铜,有的还是刚从各地运来的未打开的包裹。他们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终于在如山的废铜堆中,找到了10块人面鼎碎片。经过拼合,人们发现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们只好回过头去再找废铜,顺着废铜的收购转运路线,终于在离长沙不远的株洲废铜仓库中寻找到了。
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后,人面鼎碎片变成了珍贵的国宝,再现了昔日的辉煌!人们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去迟了一步,它就被当作废铜投入了熔炉,化作了铜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级重宝,就将因此而与世永诀。
历史意义
湖南青铜器群的基本造型,大多以中原同类器物为原型,而又打上浓厚的地方烙印。如圆鼎、鬲、簋、尊、爵、觯、卣、瓿等均是。这表现的是中原商文化对湖南地方文化具有强烈的影响。与这些铜器一样,大禾方鼎就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一件特别器物。
人们注意到,商周中原方鼎甚多,却无以人面为饰者。这件方鼎,从鼎的基本造型到地纹、文字,都是典型的中原特征,唯有人面主题图象自具特色。其所透露的大禾国与商王朝关系的相关信息,确实耐人寻味,值得探索。
第一、中原主导的政治地位。“大禾”二字铭文是一个最强烈的信息。它无可否认的显示出中原商王朝的主导地位。它表明当时湖南境内的贵族,采用的是中原商王朝的文字,而与殷墟甲骨文“禾侯”的印证,表明它就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地方侯国。此外,方鼎的基本造型也显示出中原文化所处的主导地位。
第二、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方鼎的主题纹饰为女性人面而非面目可畏的兽面,虽然是一种与中原商文化有所区别的女权特征的自我表现,我们也没有证据说当时湖南地区的女性侯君,是否和中原贵族间存在和亲关系,但是其所传递的,却是慈善与和谐。面目慈祥的女性,加上“大禾”也就是“大和”的宣言,给人的感受,就是想要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国度。这不仅在当时是一种超前的感悟,对后世也是一种有力的震撼。大家知道,同为方国,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城堡及墓葬中较多的兵器,显示出非常浓厚的军事色彩,其表示的是社会动荡与不安。但在湖南宁乡,却见不到这种情况了。尽管湖南商周青铜器集中出土不多,成批的墓葬更少,但兵器所占比例几乎可以略去不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时湖南境内的社会状况是比较稳定的,也表明其与商王朝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当时湖南境内自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比较发达,说明商王朝对大禾侯国也是网开一面。这些都说明,大禾的统治者,确实在自己的行动中,贯彻着一种与商王朝以“和”为主题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