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的造船业
吴国,中国汉末三国时期东南部政权,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三国东吴的造船业。
东吴的造船业历史简介
东吴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海军规模也很庞大,其航路遍及于东海、黄海、渤海、南海之间,势力纵横于当时中国海岸线,也曾远涉重洋,但在历史中却少有人提及。
秦汉之际造船业之快速发展为三国时代的大型船只远航奠定了良好基础,从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东吴陶制船模,船模从船首到船尾有八个横梁,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隔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就是用横梁和隔舱板形成的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船在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进水的船舱可以抓紧时间抽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并不影响船的继续航行。
东吴的海船最多达七帆,据康泰《吴时外国传》述,这种船自南海加那调州乘风航行至大秦只需一月,在多帆多桅船上,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风,后帆就不会挡住前帆的受风了。而据吴人万震(曾任丹阳太守)所著《南州异物志》记载,当时在南海航行的多帆海船上已经利用斜移帆面到合适角度,充分的利用风力“斜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木帆船上依旧使用,可见当时东吴在使用风帆航海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东吴所据之江东之吴越之地本就是历史上造船业发达的地方,至吴灭之日,光官方就拥有舟船五千馀艘。当时吴在建安郡今福州地设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更在沿海永宁(今浙江温州市)、横阳(今浙江平阳县)、温麻(今福建连江县)等处设置“船屯”用以发展造船业。最有名的当属潘璋建立的温麻船屯所造造的“温麻五合”海船,由于是并用五个大板做的,所以“五合”为名。这种海船材料考究,多用“豫章楠”之类上好硬木制成,极为坚固。
有史记载东吴在孙权时代就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海上远行:其中包括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日本、台湾航线的开辟;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分批多次去往辽东进行贸易、政治活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占领交阯,促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堂明(今泰国境内)诸王各遣使奉贡。
延伸阅读
由于吴国据处江南,而这一带在三国时还是人烟不稠密之地,孙权一登位後已设置农官,实行屯田。由於地处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甚至远超曹魏,同时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单是所生产的船只,高度已达五层,动辄可载数千人。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後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依据三国志吴书有传,孙吴於222年改元黄武年间时,人口大概约二百八十馀万,士兵二十四万人,在吴国强盛时期(252年)人口将近三百万,士兵约三十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