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书法家有哪些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那么三国时期的书法家有哪些?
三国时期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群星璀璨,在书法界涌现出诸多名家好手。
三国以前,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阶段,加上楷书、草书,从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袭规律是由简到繁,繁简交替,又发展演变为由繁到简三大阶段,总的趋势是从繁杂到简单,从难写到易写,这是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的必然。
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汉字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字体的规范化,而楷书正是规范化的表现,草书则含有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同时,古代“书者,如也”、“书品即人品”等理论在草书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狂放不羁者,表现为书法的豪放飘逸,沉稳成熟者则表现为凝重圆润。当然,这并不是说楷书不具备审美效益,楷书自有楷书的妙处。总之,小小毫锋凝聚着万千品性,奇妙异常。
三国时期书法家人数众多,风格各异,杰出代表有: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魏国大臣)、钟会(魏国名将)。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邯郸淳,善篆书,有名。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胡昭(161-250),字孔明,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书法与当时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声名。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韦诞(179—253),字仲将,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长各种书体,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诸书并善,题署尤精。韦诞师张芝,兼学邯郸淳的书法。他能书各种书法,尤其精通题署匾额。韦诞的书法欣赏特点是如龙盘虎据、剑拔弩张。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纡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168至198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宋翼,钟繇弟子(书史会要云钟繇之甥)。常作书如算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晋太康(280―290)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书法乃大进,名遂大振。每画一波三折笔,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王羲之题笔阵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