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三国 >

三国时期的世袭领兵制

时间: 耀聪2 三国

  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领。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三国时期的世袭领兵制。

  三国魏蜀吴有不同的兵制,其中吴国的兵制是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是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世袭领兵制弊端

  世袭领兵制的实行,使孙吴的各级将领及其子弟都获得了世袭领兵的权力,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在孙吴社会中产生一个世代“为将”与“领兵”的特权阶层。与此同时,由于兵士长期由某个将领及其子弟世袭统领,将领与兵士之间,除了固定不变的指挥与被指挥、统领与被统领的隶属关系外,还必然产生一种类似于主仆的隶属关系,从而使这些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兵士实际上都逐渐转变成严重依附于各个将领及其家族的私兵或部曲。

  世袭领兵制影响

  世袭领兵制下的兵士逐渐演变成依附于将领的私兵或部曲,这样一来,孙吴政权对军队的控制权就自然受到严重削弱,而世袭领兵的将领及其宗族的势力却因此获得充分的发展。至于那些并非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将领,由于他们世代得以“为将”与“领兵”,也将迅速的转化成世族地主。因此,世袭领兵制,实质上是促进了世家大族势力的高度发展。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实际上世家大族壮大势力和巩固既得利益的一种特权工具。

  世袭领兵制启示

  唐代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明代军区制度;日本幕府制度;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延伸阅读

  吴国(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为孙权所建立,国号为“大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五十九年)。孙吴势力发迹于孙坚、孙策时期。孙坚为孙权之父,参与讨伐黄巾军及董卓的战役,起初活动在淮南一带。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逐渐向江东发展,奠定基础,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任孙吴政权。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后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222年(魏黄初三年)孙权为吴王,吴国始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国号为大吴,改元黄龙,吴国正式建国。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亡于西晋。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国土面积仅次于曹魏。孙吴为开发江南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展开海上交流,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曾到达吴都建业。吴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7146